“还”的主观性及其句法实现
本文选题:“还” + 持续 ; 参考:《汉语学习》2011年03期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还"的两种具有主观性的意义,即"持续义"和"反预期义"。"还"的"持续义"体现了说话人的视角,在"持续"场景中,它总是指向时间终点的情状,并将其与作为背景的其他情状关联起来。"还"的"反预期义"体现的是说话人的情感和认识,当说话人的视角由客观轴转移至主观轴时,它指向的是言语场景中的话语,并将其与预期对立起来。在描述这些场景时,"还"是成句的必要成分。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wo kinds of subjective meanings of "Huo", that is, "persistent meaning" and "anti-expectation meaning". " The continued meaning of "also" reflects the speaker's perspective, and in the "sustained" scene, it always points to the end of time and correlates it with other situations in the background. " Whe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peaker shifts from the objective axis to the subjective axis, it points to the utterance in the speech scene and puts it in opposition to the expectation. In describing these scenes, "return" is a necessary component of the sentence.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H14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武果;;副词“还”的主观性用法[J];世界汉语教学;2009年03期
2 高增霞;;副词“还”的基本义[J];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02期
3 文全民;;“更”和“还”在肯定与否定比较句中的差异[J];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01期
4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5 沈家煊;;跟副词“还”有关的两个句式[J];中国语文;2001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玲玲;;视觉动词SEE语义演变的认知语用阐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高玲玲;张明;;语法化动因的再认识[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3 贺学勤;;X-able形容词的主客观性及其语义分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朴哲浩;汉语歧义句小议[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5 徐通锵;思维方式与语法研究的方法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 张姜知;;“来”的语法化过程的语义关联顺序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7 王晓丹;从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透视语言研究的三个主要方面[J];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8 刘婷婷;刘丰;;政治隐喻的主观性解读——以克林顿就职演说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04期
9 蔡晓斌;;非范畴化过程中词义的主观化分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10 任珊;;禅语问答的认知语言学观照——以《景德传灯录》为中心[J];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叶文曦;;语义对立和语义同一[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徐静;;换言连接成分类型及其语篇特点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鲁素霞;;现代汉语中的“要不_1”和“要不_2”[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易美珍;;“我想”的语法化和功能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宛新政;;“ V就V在P”格式的语义结构和语用功能[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6 古川裕;;关于“要”类词的认知解释 ——论“要”字由动词到连词的语法化途径[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7 古川裕;;现代汉语的“中动语态句式(middle construction)”——语态变换的句法实现和词法实现[A];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汉语被动表述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黄晓雪;;宿松方言的“把”字句[A];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第二届国际汉语方言语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王根;赵军;;中文褒贬义词语倾向性的分析[A];第三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孙雁雁;;以关联为主的答句衔接语模式及特点[A];中国计算技术与语言问题研究——第七届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樊青杰;现代汉语传信范畴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2 朱文文;现代汉语形容词状补语序选择机制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3 蔡永强;汉语方位词及其概念隐喻系统[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4 王海峰;现代汉语离合词离析形式功能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5 番秀英;汉语和泰语个体量词对比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6 李咸菊;北京口语常用话语标记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7 卢智f,
本文编号:20756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075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