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建国以来出土刻划符号综论

发布时间:2018-08-29 18:12
【摘要】:建国以来,考古发掘者在大量出土器物上发现了刻划符号,符号的出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注意,学者们纷纷对符号进行研究,并将其与文字起源与形成联系起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文字的起源与形成,是文字通史的一部分,也是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对刻划符号的研究,意义深远。 本文在全面收集建国以来出土刻划符号的基础上,汇释和分析这批材料。文章“绪论”部分,简述研究范围与目的,综述刻划符号的出土与研究概况。“材料的整理与汇释”部分主要是汇集整理现已公布的材料,首先按照出土刻划符号的考古学文化年代顺序,罗列各文化出土刻划符号信息,涉及出土时间、地点、文化年代、符号种类及文化特征等方面,且附有图片,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部分符号进行汇释。“综合研究”部分是对前文的延伸,从考古学文化、符号载体、刻划方法、符号特征、刻划者等角度进一步深化研究刻划符号,并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结语”部分,综论刻划符号,总结全文内容。
[Abstract]: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rchaeologists have discovered symbols on a large number of unearthed objects, and the unearthed symbols have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many scholars. Scholars have studied symbols one after another and linked them to the origin and formation of characters.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The origin and formation of characters is a part of the general history of characters and one of the symbols of civilized society. On the basis of collecting the symbols unearthed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is paper interprets and analyzes these materials. In the part of introduction, the autho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scope and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and summarizes the unearthed and research situation of the descriptive symbols. The "col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materials" is mainly a collection of materials that have been published. Firstly, according to the archaeological cultural chronology of the symbols unearthed, the information of the symbols unearthed in each culture is listed, including the time, place and age of the unearthed materials. Some symbols are interpreted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 The part of "Comprehensive study" is an extension of the previous text, which further deepens the study of the symbol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archaeological culture, symbol carriers, methods of descri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ymbols, scribes and so on, and puts forward its own views. In the conclusion part, it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s and summarizes the content of the full text.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1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聚焦淮河考古——蚌埠双墩遗址暨双墩文化研讨会纪要[J];中国书画;2006年02期

2 熊昭明;广西先秦刻划符号刍议[J];广西民族研究;1993年02期

3 李学勤;试论余杭南湖良渚文化黑陶罐的刻划符号[J];浙江学刊;1992年04期

4 孟世凯;;出土刻划符号与甲骨文[J];文史知识;2007年01期

5 蒋南华;中华文字——文明古国源远流长的语言符号[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6 ;中国学术信息[J];学术界;2006年01期

7 杨彩娥;赵建华;柴靖龙;;鹰潭市角山窑址的刻划符号与文字[J];三峡文化研究;2007年00期

8 喻遂生;文字起源二源说质疑[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年01期

9 姜宝昌;汉字的历史功过和科学性之再认识[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10 王磊;陈亮;;淮河流域史前刻划符号研究[J];黑龙江史志;2009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震中;;三皇五帝的时代与考古学上的年代[A];炎帝·姜炎文化与民生[C];2009年

2 陈英;;古陶文与彝文对比研究[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二辑)[C];1993年

3 郑君雷;;文化人类学的族群认同与考古学文化的族属研究——汉末魏晋河套阴山地区北方民族遗存族属研究的个案思路[A];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5年

4 赵辉;;中国的史前基础——再论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东亚古代文化的交流”考古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5 陈好林;;从民族古文字看文字的起源——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专题学术讨论笔录之三[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四辑)[C];1994年

6 杨杰;;晋陕冀北部及内蒙古中南部龙山时代考古学文化初探[A];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C];1989年

7 杨晓国;;卜辞古字新识四则[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8 韩嘉谷;;花边鬲寻踪——谈我国北方长城文化带的形成[A];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C];1990年

9 杨虎;;关于内蒙古中南部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几个问题[A];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C];1989年

10 徐大立;;从蚌埠双墩遗址的巢居刻划谈起[A];禹城与大禹文化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娄山;双墩文化淮水之光[N];蚌埠日报;2005年

2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陈胜前;考古学文化与考古学中的文化[N];中国文物报;2008年

3 许宏;“快餐时代”的一品高汤[N];中国文物报;2010年

4 周晓陆 曾智泉 卢f ;艺术考古学:相关理论探讨[N];中国文物报;2006年

5 张忠培;考古学的重要奠基人与考古学新时代的开拓者[N];中国文物报;2007年

6 何驽;景观同考古学文化的关系[N];中国文物报;2000年

7 卜工(珠海市博物馆研究员);关于中国考古学的基本理念[N];中国文物报;2001年

8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 塔拉 杨新宇;内蒙古长城地带考古学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N];中国文物报;2004年

9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段宏振;七里庄遗址青铜文化遗存的演进[N];中国文物报;2007年

10 赵春青;文明之火 照耀中国[N];中国文物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霍东峰;环渤海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彭印(石昆);吴城文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3 段天t,

本文编号:22120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2120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5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