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从汉语动补复合词看词库—句法接口

发布时间:2018-10-13 11:29
【摘要】:本文以“词汇主义”与“非词汇主义”的争端为背景,通过对汉语动补复合词(RVCs)生成机制的探析,对词汇主义的“内骨架法”提出了质疑。通过对语言事实的重新审视,本文指出RVCs的事件类型是“成就体”而非“完成体”,其中V1并不具备“核心”地位。根据Fillmore (1970)的动词两分法及LevinRappaport (2010)的“词汇化制约”,本文把RVCs分析为汉语中集“方式”与“结果”于一体的基本语言单位,并对其语法意义进行了如下表述:个体在V1所表达方式的作用下,经历“状态改变”后达到了V2所表述的结果状态。 在非词汇主义“外骨架法”的框架下,本文对RVCs语法意义进行了句法表征研究,并建立了以下分析模型:由深层宾语与V2所构成的“结果小句”是允准“状态改变”事件的隐性功能谓词BECOME的最大投射vP;V1与vP不是选择与被选择的关系,而是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vP作为一个非宾格性结构内核(UC)潜在于所有RVCs中;在UC内部,作为来自百科知识的裸露词根的V1和V2分别充当BECOME的修饰语和补足语,并通过与后者的局部结构关系获得语类标签V;V1不同于V2,在结构中没有独立的语法地位,在与V2结合之前游离于结构之上;在UC的构造过程中,V1通过“异文合并”将语音形式融入功能核心BECOME,V2凭借“成分统制”关系表述BECOME的标志语DP,但因受形态特征核查这一共同需求的驱使将通过“融合”最终与V1结为一体。UC模型的有效性在于:它通过对RVCs固有的“词根”意义与结构附加意义的区分,还原了它们的本质,同时也澄清了由其行为多变性给我们带来的种种迷惑;它在化解词汇主义所遇难题的同时,对RVCs的一系列语法特征进行了准确的预测,并对它们的特殊句法表现进行了合理的解释。 在Huang (1993)关于汉语轻动词必须得到语音支持的假设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指出:成分统制UC的功能谓词DO或CAUSE能触发其核心的移位,RVCs正是通过UC的“核心移位”而获得施动义和致使义,于是,结构拓展的假设为RVCs的论元交替现象提供了一致的解释。在UC的生成与拓展过程中,题元角色一律在结构中获得诠释:论元因占据DO、CAUSE或BECOME的标志语位置分别成为“施事”、“致事”或“主题”。由于核心移位的着陆点总是取决于V1与BECOME的标志语DP之间的语义关系,结构拓展可能引起的“过度泛化”可被百科知识有效抑制。分析表明,关于RVCs的生成机制不仅可以推广到“得”字句、“把”字句以及动词复制句的分析,在Sybesma (1997)关于汉语动词词末“了”是结果补语的假设基础上,该生成机制还可推广到以单语素动词为谓词的简单句的分析。 本文所建立的UC模型将非词汇主义的理论精髓融入“结果小句”分析,不仅继承了后者的合理内涵,而且彻底摆脱了它的局限性。与现有其它分析相比,UC模型的理论优越性可归纳为以下两点:首先,由于RVCs的诸多语法特征和句法表现被归结为内在结构的作用,该分析模型把尽可能多的语言事实纳归入同一分析机制,表现出解释的充分性和一致性;其次,由于意义被深深植根于句法结构中,该分析模型无须诉诸于结构以外的机制来进行语义诠释,表现出理论假设的简约性。总之,通过证明汉语RVCs是普遍语法提供的功能谓词与来自百科知识的裸露词根在句法结构中相互作用的产物,本研究不仅有效地验证了非词汇主义“外骨架法”的合理性,同时也表明词库与句法具有相通的运行机制,两者之间的接口应该是直接而透明的。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14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长银;;现代汉语“追累”句式的生成研究述评[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2 林燕;徐兴胜;;汉语动结式复合词的派生问题[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3 马丽霞;汉语普通话中动词复制结构的句法分析[J];长沙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4 薛玲玲;VR复合词中R的语义指向性[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宁春岩;从不完美交际语到完美思维语的句法推导[J];当代语言学;2002年02期

6 张连文;;语言和认知研究的科学论述——Jackendoff《语言、意识与文化:心智结构论集》述评[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年02期

7 韩巍峰;赵明炜;;主题结构中助词的句法位置与功能[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8 詹卫东;;复合事件的语义结构与现代汉语述结式的成立条件分析[J];对外汉语研究;2013年00期

9 王奇;;“得”字结果句的分布形态学分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10 成镇权;梁锦祥;;汉语动补复合词致使性特征的语法属性[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巍峰;主题与主题标记结构的语序类型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翼;复合动词和及物结构[D];南京大学;2011年

3 郭印;汉英致使交替现象的认知功能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张京鱼;操汉语的英语学习者对心理谓词的习得:语义突显层级模式[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2年

5 熊仲儒;现代汉语中的致使句式[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6 王葆华;动词的语义及论元配置[D];复旦大学;2003年

7 宋文辉;现代汉语动结式配价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8 郭姝慧;现代汉语致使句式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9 唐世民;结果/使役结构和双宾语结构的事体结构分析[D];北京外国语大学;2004年

10 武和平;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习得英语进行体标记的优选论解释[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婷婷;动结式补语语义指向的判别条件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2 周吉红;语言的非范畴化及其演变过程[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胡素珍;汉语动结构式的认知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温丽婷;英汉序列动词构式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5 陆燕萍;基于构式语法的汉语动结式习得偏误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朱佳蕾;形态句法界面:汉语动名复合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白瑞雪;“动词+在+地点名词”结构中的重新分析现象[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8 逯艳若;汉语动补复合词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3年

9 禹琴;对长沙方言中动词后缀TA的初步探讨[D];湖南大学;2003年

10 李奉栖;运用词汇映射理论对汉语动结式结构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2684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2684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55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