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与文学的历史轨迹和现实审视
[Abstract]:Dialect is an important resource of literatur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alects and literature from a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point of view, reveals the historical track of dialects and literature, and analyzes the choice and use of dialects i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writers' writing.
【作者单位】: 陕西教育学院中文系;
【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11JK0286)成果之一
【分类号】:H1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赵园;;京味小说与北京方言文化[J];北京社会科学;1989年01期
2 张伯闻;;《红楼梦》北京方言拾零[J];红楼梦学刊;1980年04期
3 韩承红,江秀玲;小说唱响的秦之声——陈忠实小说的关中方言与民俗色彩[J];中华文化论坛;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树松;;简单之美——评彭斯的《约翰·安德森,我的爱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2 华英;;真实与虚构的错位——当代家族小说的历史观念[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3 杝小野;黄毅;;北京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传统文化(下)[J];北京中医药;2009年09期
4 罗益民;阅读古典著作是创新的基础[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尹季;;20世纪末家族题材小说兴衰原因探析[J];船山学刊;2006年04期
6 胡文彬;;《红楼梦》的方言构成及其演变——兼谈《红楼梦》方言研究与校勘中两种值得思考的倾向[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何明;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东北师大学报;2004年06期
8 程格;浅析池莉《烦恼人生》的新写实小说创作风格[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9 吴珊珊;;中国文化世俗性传统与池莉小说的价值取向[J];东南传播;2006年06期
10 肖佩华;新市民小说的崛起与市民文化精神的凸显——兼谈“王朔与池莉现象”[J];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宁;当代陕西作家与秦地传统文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继霞;百年回族文学价值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田敏;鲁迅与浙东民间文化[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华;新世纪乡村小说主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雪松;中国现代诗歌节奏原理与形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贵禄;高地上的文学神话[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傅异星;多样现代性追求与乡土中国的悲悯书写[D];浙江大学;2008年
9 特木尔巴根;“新时期”科尔沁蒙古语小说独特人物形象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9年
10 王建仓;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境界叙事和意象叙事[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雪梦;西方视角下的中国传统文化描写[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杨宛璐;新时期农村轻喜剧与农村文化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袁超;道家生存哲学与1980年代中国文学[D];河北大学;2011年
4 阿茹汉;我们为谁所奴役[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5 廉新亮;论张炜小说的道家文化精神[D];郑州大学;2008年
6 田秘;废都·废乡·废人[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雯雯;繁华落尽始见淳[D];苏州大学;2010年
8 李从兴;地域文化视野下的关仁山小说创作[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苏丹;《白鹿原》地域性语言及其成因[D];中南大学;2010年
10 余卉;试论池莉小说世俗化的审美风格[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正龙;文学语言的空白结构和意义生成[J];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02期
2 张炳森;《金瓶梅》方言词语注商榷[J];明清小说研究;1990年Z1期
3 赵刚健;试论文学语言的跳跃与跨度[J];阅读与写作;1999年12期
4 宗守云;耕耘在文学语言的广袤土地上——评《文学语言的多维视野》[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5 贺敏洁;谈广东报纸中粤方言词语使用的尺度[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6 贾平凹;关于文学语言[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赵奎英;试论文学语言的惯性与动势[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3期
8 国平;谈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J];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年01期
9 杨发清;文学语言的采集和锤炼[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10 崔冯;崔涛;;文学语言与非文学语言的区别[J];文学教育(上);2009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玉;;文学语言视角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2 方有国;;重庆方言词语探解[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王录仓;;青海城镇体系发展的历史轨迹与动力[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4 赖保荣;;神仙信仰的历史轨迹与现实意义[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C];2003年
5 高万云;;文学语言的哲学思考[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6 张先亮;;文学语言文化特征论[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7 刘福根;;新时期文学语言的创新与规范[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郭芹纳;;陕西方言词语的训诂与词书的编纂[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9 沈鲁民;陈蓓蓓;;太仓刘家港盛衰的历史轨迹[A];“郑和与海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10 于海飞;;色彩词在文学语言中的功能[A];语海新探(第五辑)——信息网络时代中日韩语文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薛潮;记载上海援建党建的历史轨迹[N];组织人事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石一宁;文学语言还有标准吗?[N];文艺报;2003年
3 郭锦华;21世纪的文学语言说[N];中国文化报;2006年
4 角志伟 周金香;消息中文学语言要慎用[N];中华新闻报;2004年
5 文洁若;《北京地域文学语言研究》京派语文学问大焉[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6 李淑敏;探秘文学栖身的家园[N];文艺报;2005年
7 孙基林;聚焦新诗发展历史轨迹[N];光明日报;2005年
8 程惠哲;《文学语言学》简评[N];光明日报;2005年
9 盛光希;文学语言的二元对立与统一[N];文艺报;2006年
10 黄宏;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轨迹[N];浙江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雷淑娟;文学语言美学特征修辞论[D];复旦大学;2003年
2 李茂叶;人文语言视域下的文学语言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3 沈玮;论汉语俗语的文学图像[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秦春;中国文学教育历史轨迹及价值反思[D];苏州大学;2009年
5 李贞;《儿女英雄传》的文学语言审美[D];厦门大学;2009年
6 马军英;媒介变化与叙事转换[D];上海大学;2008年
7 张才刚;数字化生存与文学语言的流变[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高建青;作为政治的文学语言[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9 刘畅;中国古代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之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张红军;共生与互动[D];山东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飞;文学语言的模糊修辞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
2 付楠楠;东北方言词语使用和语言态度的代际及地区差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苏婷;论诗意的文学语言[D];安徽大学;2004年
4 孔凡洁;《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方言词[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刘泉;鲁迅前期文学语言论析[D];青岛大学;2003年
6 殷树林;莫言作品语言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3年
7 周黎燕;品味文学语言的诗性美[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8 郭妍;文学语言和广告语言模糊性的比较[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兰荣禄;新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轨迹与现实走向[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杜志峰;[D];浙江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2970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297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