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时体助词“了1”与“了2”的不对称和标记模式

发布时间:2018-11-17 08:01
【摘要】:本文将“标记理论”运用于现代汉语“了”的语法研究,对“了1”与“了2”的不对称现象作出了描写和解释。 第一章对“了”的分合之争进行了分析和批评,指出了“了1”和“了2”在语义、语用、语言习得、方言当中的相似性和分布的不对称性。 第二章介绍“标记论”并运用判别有标记项和无标记项的标准初步证明了“了”的标记模式。 第三章利用历史语法研究的成果,重新梳理了“了”的语法化进程,确立了“‘了1’和‘了2’实质上是同一个东西在不同句法位置上的语法变体”。 第四章确立了“了”的核心语法意义为“实现”,深入地分析了“了”的标记模式及其成因,,认为“了1”的“封闭性”和“了2”的“延续性”最终决定了“了”的标记模式的形成。
[Abstract]:This paper applies the "Markedness Theory" to the grammatical study of "er" in modern Chinese, and gives a description and explanation of the asymmetry between "Xue 1" and "Xi 2". The first chapter analyzes and criticizes the debate on the division and combination of "er", and points out the similarities and asymmetries in semantics, pragmatics, language acquisition, dialects and distribution between "Yue1" and "Yue2". The second chapter introduces "Markedness Theory" and proves the "tagging model" by using the criterion of distinguishing marked item and unmarked item. The third chapter makes use of the achievements of historical grammar research to rearrange the process of grammaticalization, and establishes that the grammatical variation of the same thing in different syntactic positions is essentially the same as' 1'and '2'. The fourth chapter establishes the core grammatical meaning of "realization", deeply analyzes the marking mode and its cause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closure" of "1" and the "continuity" of "2" ultimately determine the formation of the marked pattern.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孔令达;;"了_1"句与"了_2"句的语义比较——兼论现代汉语动态助词研究的方法[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2 卢英顺;关于“了_1”使用情况的考察[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3 吴福祥;汉语体标记“了、着”为什么不能强制性使用[J];当代语言学;2005年03期

4 刘勋宁;现代汉语句尾“了”的来源[J];方言;1985年02期

5 卢英顺;试论“这本书我看了三天了”的延续性问题[J];汉语学习;1993年04期

6 金立鑫;现代汉语"了"研究中"语义第一动力"的局限[J];汉语学习;1999年05期

7 望月圭子;汉语里的“完成体”[J];汉语学习;2000年01期

8 王巍;语气助词“了”的一种语义变体及其语法形式[J];汉语学习;2004年04期

9 张黎;;现代汉语“了”的语法意义的认知类型学解释[J];汉语学习;2010年06期

10 刘勋宁;;现代汉语句尾“了”的语法意义及其与词尾“了”的联系[J];世界汉语教学;199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尹绍华;;对动态助词“了”的再认识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黄春丽;突显原理与“了”的认知分析[D];重庆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3370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3370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c7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