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英汉禁忌语语用对比

发布时间:2018-11-28 16:17
【摘要】:社会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使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往日益增加,人们对跨文化交际的兴趣日益浓厚,这是由以下两点决定的,首先,在人们所生活的时代,经济与政治体制、信息技术、旅游、人口迁移以及人口密度迫使人们越来越多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不管人们喜欢与否,这种交往将会愈加频繁。其次,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文化对交际的影响微妙而深远。人们的文化知觉与经验既决定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又决定人们在这个世界里如何交际。然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从事交际活动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误解,冲突,这就要求我们对不同的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异同进行对比研究,找出误解和冲突的根源,加强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 语言作为人类进行交际的重要工具,是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具有随意性,然而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语言交际中人们并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也不是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在特定的文化和场合中,人们会不约而同地回避某些词汇或话题,人们不愿或不敢随意提到那些话题或词汇,这就是语言中的禁忌现象。禁忌的英语对应词为taboo,有时也写作tabu或者tapu。有人将它音译为“塔布”、 taboo一词源于太平洋群岛的Togan(汤加语),意为“神圣”、“不可触犯”。禁忌语并非汤加岛所独有,而是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 众所周知,任何语言的使用都是在一定的语境之中,离开语言产生的社会文化语境和交际语境,就不可能对禁忌语作出全面而深刻的解释,因此,语境理论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再次,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禁忌语作为人类语言的组成部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科学的发展促使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提高,从使得禁忌语存在的诸多因素中礼貌的成分在相应的增加。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会依据不同的礼貌原则或采取不同礼貌手段达到相同的交际目的,从而产生语言和文化的迁移,引起语用失误。因此,礼貌理论同语境理论一起构成本论文禁忌语研究的理论基础。 语言禁忌由于其本身的敏感性,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学研究领域的禁区,早期对禁忌语的研究多存在于人类学、民俗学和心理学中。然而禁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每一种文化之中,受社会文化的制约。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禁忌语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如果对其理解不当,就会产生误解,冲突甚至更严重的后果,从而使交际中断,失败。因此,为了增加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避免冲突,学习和掌握英汉禁忌语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在回顾了国内外禁忌语研究关的文献基础上,以语境及礼貌理论作为理论支撑,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英汉禁忌语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比较。总结出英汉禁忌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旨在帮助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少犯错误,减少误解和冲突,更好地进行交流。 本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是导论,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论文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该选题的现实意义及价值。 第二部分是正文,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禁忌语的相关知识如禁忌语的定义,特点,起源及其发展,使读者对禁忌语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在这一章里,重点介绍了禁忌语研究的理论背景,语境理论及礼貌理论,为接下来的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章是对汉语禁忌语的语用分析。分别从语用学的两个理论即语境理论及礼貌理论出发,在综述国内外语言学家关于语境理论及礼貌理论的基础上,揭示了情景语境因素如时间,地点,交际参与者、交际场合和所进行的活动因素对汉语禁忌语使用的影响以及文化语境对汉语禁忌语使用的影响;其次,从礼貌角度出发,揭示了礼貌对汉语禁忌语使用的影响。 第三章是对英语禁忌语进行了语用分析。分别从语用学的两个理论即语境理论及礼貌理论出发,,在综述国内外语言学家关于语境理论及礼貌理论的基础上,揭示了情景语境因素如时间,地点,交际参与者、交际场合和所进行的活动因素对英语禁忌语使用的影响以及文化语境对汉语禁忌语使用的影响;其次,从礼貌角度出发,揭示了礼貌对英语禁忌语使用的影响。 第四章是对英汉禁忌语的对比,通过对比,找出了汉英禁忌的相同点及其差别,从而使读者对汉英禁忌语有一个清晰而全面的认识。 最后一部分是结论。这一部分是对以上章节的总结,点出文章的主旨。通过分析得出禁忌语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文化背景之下,不恰当的使用禁忌语会引起一定的误解、冒犯甚至敌意,阻碍交际的正常进行。这就要求我们要合理使用禁忌语,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总之,研究英汉禁忌语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冲突,更好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313;H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洪兵;委婉与禁忌[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2 廖文玉,陈斌;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禁忌语[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3 王娟;;淡浅禁忌语在文学语言中的作用[J];科技资讯;2007年14期

4 董天;任金花;;英汉禁忌语的语用比较[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2期

5 李小芳;;谈谈英语禁忌语[J];新课程(教师版);2006年03期

6 李春燕;;英汉文化中禁忌语的比较[J];教学与管理;2008年24期

7 周婷;韩楠;;浅析委婉语的社会功效[J];青年文学家;2009年05期

8 周淑清;禁忌语和委婉语[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9 周秀敏;;禁忌语产生的多重因素分析[J];新闻爱好者;2009年23期

10 庄和诚;英语禁忌语刍议[J];现代外语;199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娜;;语境与英语精读教学[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2 于辉;唐雪凝;;禁忌语的汉英文化透视[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杨昆福;;英汉禁忌语比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4 蔡有恒;;功能理论与语篇语体特征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邬郑;吕晓莉;晋耀红;;将HNC领域引入文本分类的尝试与探讨[A];全国第八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JSCL-2005)论文集[C];2005年

6 缪建明;张全;;基于HNC语境理论的句群处理研究[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刘高岑;;科学创新中的类比推理[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施晓伟;;多维视角下英汉语言禁忌之演进[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9 张春明;;描写主义与规定主义——兼评《英汉大词典》[A];第二届全国双语词典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6年

10 黄艳艳;;从文化语境看归化和异化的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黎明;好妈妈的7种禁忌语言[N];新华日报;2004年

2 ;漳州话的禁忌语和委婉语[N];闽南日报;2009年

3 ;“禁忌用语”是否可取[N];中国教师报;2003年

4 ;“禁忌用语” 是否可取(续)[N];中国教师报;2003年

5 李云波;商业服务业礼仪,桂林做得如何?[N];桂林日报;2008年

6 本报观察员 王小舒;群众更爱听敢爱敢怒的大白话[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7 李朝京 李珊;闻喜县运管所八条公约引深行风建设[N];山西经济日报;2007年

8 记者 刘强;教师对学生出言不逊将付代价[N];山西日报;2003年

9 陶文钊;坚冰是怎样打破的[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10 俞丽虹;上海服务人员禁语:不能说“急什么,慢慢来”[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高岑;语言、心智与世界[D];山西大学;2004年

2 孙晓霞;从混沌到有序[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3 邵军航;委婉语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4 刘妍;文化与语言的跨界之旅:《庄子》英译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5 邵朝阳;澳门博彩语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6 向红;互文翻译的语境重构[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莉明;语境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胡德勤;语境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3 栾娅妮;关于语境理论应用于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汪世纪;英汉禁忌语语用对比[D];辽宁大学;2012年

5 王宏敏;语境理论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张娟;语境理论与高中英语词汇教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彭爱芬;试论语境中文化负载词汇的表达方式[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段晓红;基于语境理论的词汇教学[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9 陈丽;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剖析语境在语篇连贯中的作用[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10 甘琼;从《茶馆》的两个英译本看语境理论对翻译的重要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3634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3634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4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