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陈述相邻对的基本类型
发布时间:2018-12-07 08:47
【摘要】:自然语篇是会话分析的主体,相邻对是其中重要的研究部分。目前研究较为充分的是以问答对为典型的相邻对。但事实上,在日常会话中,以陈述句和陈述句群为话轮单位,构成陈述引发和陈述应对的现象是极为常见的,然而学界却鲜有涉及,本文尝试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 本文以会话分析和链接结构理论为依托,通过与问答对的比较,对陈述相邻对进行研究。文章在定义陈述相邻对的基础上,重点探究陈述相邻对的生成过程如何完成,即具体考察应对话轮如何实现对引发话轮的语义关联,以及语义关联之后所形成的语义形式是怎样的。同时在真实的语篇中呈现陈述相邻对与问答对结合使用的情况,并在比较中凸显陈述相邻对的特征。 本文一共分为五章。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缘起和研究基础,同时交待了文章的语料来源、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本章着重对本文的研究基础做了介绍,主要涉及相邻对的本体研究和个案研究、作为参照项的问答对研究;并对作为本文重要背景的话语链接结构做了相应说明,特别指出了此文所使用的链接在对话体中的不同之处。 第二章,陈述相邻对的基本类型。这是本文的核心所在。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陈述相邻对,对现象的定义和厘清是至关重要的,陈述话轮一般是以陈述句或陈述句群为构成单位,所谓陈述相邻对是由陈述话轮引发并以陈述话轮回应的相邻对。陈述句最主要的作用在于给与信息,对信息进行阐述,以达到告知目的,因此陈述相邻对在语义功能上是“阐述——阐述”互动模式。 本章主要从语义内容的意义连接角度考察陈述相邻对,探究陈述应对话轮如何实现与陈述引发话轮的语义关联,参考韩礼德对陈述的应对所进行的分类,本文分出认可和反驳这两类基本的语义连接类型。并且进一步细分为十二类,即驳斥、纠正、补充、插入、假设、转折、评价、推理、例证、比况、等义、总结。因此,对于一个陈述话轮而言,可能存在着十二种合理应对,这些语义类型可以叠加使用,共同处于一个应对话轮中。 对于这种语义连接后所形成的语义形式,本文利用链接结构理论的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将陈述相邻对的形式首先分为简单相邻对和复杂相邻对序列,简单相邻对主要有一对一、多对多的对称结构以及一对多的放射结构两种类型;在复杂相邻对序列中,主要有兼链、锁链、放射链(跨话轮)三种形式类型。 语义类型与这些语义形式之间存在一定的倾向性配对关系。 第三章,陈述相邻对与问答相邻对的比较。 以问答对为参照项,通过相邻对三方面的比较:引发话轮中的链接点、应对话轮中的被链接点、作为整体的相邻对形式,得出陈述相邻对的特点: 第一,陈述相邻对链接点数量多、非固定、透明度低;而问答对则是链接点固定显明、具有较强的强制性。 第二,陈述相邻对被链接点具有开放性、多样性、主动性等特征;而问答对被链接点具有被动性、封闭性、针对性等特征。 第三,二者的相邻对形式也有不同的倾向,陈述相邻对一对多的形式在问答对中是几乎没有的。问答对倾向于对称形式,陈述相邻对的形式更多元、开放。 第四章,在真实完整的语录中展现了陈述相邻对和问答对的结合使用。 本章通过呈现真实完整的对话语篇,展现了陈述相邻对语义类型与语义形式的多样性。着重分析了其中大量存在着的兼话轮。 第五章,总结了本文的主要观点,并提出了文章的不足和待补充之处。 综上所述,本文依托会话分析和链接结构理论,通过界定陈述相邻对,与问答相邻对进行对比,分析真实对话语篇,得出了陈述相邻对的特征、语义类型以及语义连接后的形式结构,证明了陈述话轮普遍存在的深层机理和对于话轮转换的构建作用。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36
本文编号:2366932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建设;拒绝语的表达方法[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2 朱慧敏;;继承与发展:从言语行为理论到交往行为理论[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徐赳赳;话语分析在中国[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年04期
4 于国栋;支持性言语反馈的会话分析[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5 刘大为;意向动词、言说动词与篇章的视域[J];修辞学习;2004年06期
6 刘大为;;制造信息差与无疑而问——修辞性疑问的分析框架之一[J];修辞学习;2008年06期
7 邱明波;;言者信息疑问句与听者信息陈述句[J];当代修辞学;2010年06期
8 汪玲,郭德俊;元认知的本质与要素[J];心理学报;2000年04期
9 尹世超;;说否定性答句[J];中国语文;2004年01期
10 朱晓亚;答句的语义类型[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杨子;言语交际的关联优选模式及其应用[D];复旦大学;2008年
2 杨迎春;媒体访谈的引发与应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3669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366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