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龙语偏正式合成词的中心语位置
[Abstract]:There are two types of formal compound words in Dulong language: "noun", "modifier", and "noun intransitive verb (adjective)", which is the "center-modifier". In addition, there is a nominally "head modifier", but the source is the "modifier" structure. In this paper, etymological and lexical structures are used to discuss the partial formal compound words of Dulong language and related problems.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分类号】:H26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杨将领;;独龙语个体量词的产生和发展[J];民族语文;2011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素琴;;滇西北藏缅语族语言四音格词类型探究[J];大理学院学报;2014年09期
2 马宏程;熊雯;;生成语法视野下的祈使范畴标记[J];兰州学刊;2009年04期
3 杨将领;独龙语的长元音[J];民族语文;2000年02期
4 杨将领;独龙语动词的使动范畴[J];民族语文;2001年04期
5 李永燧;论藏缅语黏着语素与语言类型学[J];民族语文;2002年02期
6 马清华;并列连词的语法化轨迹及其普遍性[J];民族语文;2003年01期
7 杨将领;独龙语的情态范畴[J];民族语文;2004年04期
8 杨将领;;从亲属语看独龙语的异源词[J];民族语文;2009年04期
9 杨将领;;独龙语个体量词的产生和发展[J];民族语文;2011年06期
10 李占炳;金立鑫;;并列标志的类型学考察[J];民族语文;2012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成林;汉藏语系语言存在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范丽君;汉藏语因果类复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步连增;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汉语量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孙艳;汉藏语四音格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5 丁崇明;昆明方言语法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6 蒋颖;汉藏语系名量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7 闻静;汉藏语系“的”字结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吴铮;藏缅语否定范畴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9 杨俊芳;汉语方言形容词重叠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10 崔霞;独龙语系属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李占炳;并列标志的类型学考察[D];南昌大学;2010年
2 刘晓红;指量名结构的语序及分布的类型学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3 姜鸿青;一般否定标记的类型学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姚双云;汉语动词后时量、动量、名量成分不同现情况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田洋;德昂语广卡话声母的声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6 刘玛丽;汉语动趋式的方向表达[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7 陈芊芳;存在句中处所介词“在”的隐现[D];湖南大学;2012年
8 蔡金福;中国境内民族语言的状语语序调查[D];南昌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焕典;;纳西语中的数量词[J];民族语文;1983年04期
2 徐悉艰;;景颇语的量词[J];民族语文;1987年05期
3 李永燧;;哈尼语名、量、动词的同源现象研究[J];民族语文;1990年03期
4 李批然;;哈尼语量词研究[J];民族语文;1992年05期
5 徐悉艰;;载瓦语的量词[J];民族语文;1993年04期
6 王 锋;白语名量词及其体词结构[J];民族语文;2002年04期
7 杨将领;藏缅语数量短语的演变机制[J];民族语文;2005年03期
8 黄成龙;羌语的名量词[J];民族语文;2005年05期
9 蒋颖;;普米语个体量词及其类型学分析[J];民族语文;2008年05期
10 李宇明;;拷贝型量词及其在汉藏语系量词发展中的地位[J];中国语文;2000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黎海情;;浅议偏正式中的“倒装”现象[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7年03期
2 刘志生;;东汉碑刻偏正式复音词研究[J];语言研究;2006年02期
3 宋琳;;晋代偏正式复音新词系统的特征和产生规律初探[J];东岳论丛;2011年01期
4 周海霞;;今文《周书》偏正式复音词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3年02期
5 董玉芝;《抱朴子》偏正式复音词研究[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6 沈怀兴;;汉语偏正式构词探微[J];中国语文;1998年03期
7 李小平;《世说新语》偏正式复音词构词法初探[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8 范玉;;《韩非子》偏正式复音词初探[J];语文学刊;2010年06期
9 张悦;;《洛阳伽蓝记》偏正式合成词研究[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0 刘光明;《颜氏家训》偏正式复音词构词法初探[J];巢湖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马莲;《c谛奂反蔩Y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刘传鸿;两《唐书》列传部分词汇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解芳;《宋书》偏正式复合词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2 吴会灵;汉魏六朝石刻偏正式复合词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3 岳楠;《世说新语》偏正式复音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4 雷宇;《论衡》偏正式复音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吴渝楠;王维诗歌偏正式复音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6 刘畅;英汉数字缩略语的比较[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7 陶家骏;《说苑》复音词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8 李W;o"代|!帛,
本文编号:23996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399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