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慧琳《一切经音义》的异体字数字化研究
[Abstract]:There are 2529 groups of variant characters, 3774 kinds of variant characters. Based on Unicode standard, it is an effective means to realize the digitization of Huilin phonetic and semantic characters. The Huilin sound and meaning variant character library has the outstanding advantage of strong applicability. The experience of Huilin's digitization of phonetic and semantic variant characters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in the process of digitizing ancient books.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语言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唐五代佛典音义语料库建设”(08BYY048)
【分类号】:H12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春;;系统性原则在异形词规范过程中的作用[J];辞书研究;2005年04期
2 付晓雯;;对05版《现代汉语词典》“硷”字头后括列繁体字、异体字次序的一点疑问[J];汉字文化;2006年05期
3 刘正文;放大镜;柯田;;“喜”中有忧[J];咬文嚼字;2007年06期
4 史甲庆;;论唐代专书异体字研究的价值[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向玲玲;;与“不”连读成语的会意字[J];文学教育(中);2011年01期
6 吕志峰;;东汉买地券、镇墓文异体字初探[J];中国文字研究;2010年00期
7 李平;高华平;;《楚系简帛文字编》(增订本)中异体字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陈刚;关于统一并用字的问题[J];语文建设;1963年Z1期
9 李长仁;关于汉字规范化问题的探讨——兼谈繁简字和异体字[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10 丁震峰;;异体字的文化传承作用[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春兰;;谈“沈”字[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2 陈昌芳;;异体字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赵峰;;试谈异体字整理“从俗、从简”原则的偏颇[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4 徐福艳;;“裸”字古今探[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5 吴文文;;汉碑中一些异体字所反映出来的两类汉字形体演变规律——以《隶韵》为材料[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6 《规范汉字表》课题组 ;张书岩;;研制《规范汉字表》的设想[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7 李万春;王跃明;;试说“知”与“智”[A];孔学研究(第三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海峡两岸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8 高毓秋;;《论衡卷第二十三·言毒篇》(明版)注释[A];第一届中国古代毒物学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马尔子;;彝文的历史发展和四川规范彝文[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四辑)[C];1994年
10 魏励;;汉字文化圈的书同文问题[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静 祝爱华;异体字的“淘汰”与“认同”[N];语言文字周报;2006年
2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县第三中学 刘介禄;依法规范语言文字[N];人民日报;2006年
3 吴晶 董豆豆;“释放”部分异体字,政策体现人文关怀[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4 费锦昌;主体化局与多样化的统一[N];语言文字周报;2006年
5 通讯员 厉娜 记者 曹爱方;招牌争“新”出“彩”不可乱来[N];宁波日报;2005年
6 沈克成;魂牵梦萦“书同文”[N];温州日报;2008年
7 教育部语信司;《规范汉字表》(送审稿)向社会有关领域征求意见[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8 本报评论员;构建和谐的社会语文生活[N];光明日报;2006年
9 记者 马璇;规范字普通话皆占主流令人满意[N];深圳特区报;2006年
10 周树心;汉字刍议[N];贵州政协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斌;东巴文异体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韩小忙;西夏文正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3 高慧宜;傈僳族竹书文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赵翠阳;慧琳《一切经音义》韵类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5 陈会兵;古书中词语的特殊读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6 李朝虹;《说文解字》互训词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7 刘元春;唐代字样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甘勇;清人小学注疏五种词源学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邓章应;西南少数民族原始文字的产生与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明;《古壮字字典》方块古壮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伟杰;战楚简遣策异体字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2 王辉霞;武后及武周时期墓志异体字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3 魏萍;南北朝墓志铭简体异体字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海涛;《类篇》异体字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5 张新朋;玄应《一切经音义》之异体字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6 曹志国;裴务齐正字本《刊谬补缺切韵》异体字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7 李帅;蒋斧本《唐韵》残卷异体字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8 甄燕;《类篇》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9 肖改艳;试析《说文解字》中小篆异体字形成原因及类型[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王毅;明清刻本小说异体字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4000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400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