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动用转义的隐喻思维及其修辞审美效应
[Abstract]:The use of nouns is a metaphorical thinking process. The rhetorical value of the use of nouns is used to understand the world and convey opinions. The process of semantic expansion, derivation and extension makes the sentence a formal, concise, vivid rhetorical effect and aesthetic effect. The more potential information words contain in the process of escape, the greater the amount of aesthetic information.
【作者单位】: 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一般项目“语境在隐喻理解的作用研究”(08WX41)
【分类号】:H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谭善明;;论转义修辞在话语活动中的审美认知作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 李辉望,郝进仕,石莉;英语名词动用的语义表达及其理解[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彭月华;刘正光;;名词动用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外语学刊;2007年06期
4 王薇;;国内外名词动用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7年06期
5 刘正光;名词动用过程中的隐喻思维[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05期
6 徐盛桓;名动转用的语义基础[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7 罗竹莲;;词类活用的修辞效果[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闫金梅;从隐喻思维看转化法的构词理据[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肖政;;转喻的非指称功能[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施兵;;叶斯泊森语言观评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4 戴俊霞;“字”与外来概念的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孙锐;;辩证思维影响下的汉语对偶句及其英译技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6 李杰;;《韩非子》中的助动词“欲”与“愿”[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7 鲁晶晶;;浅谈英语专业独立语法课教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8 苏磊;;谈现代汉语中的歧义成因问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9 李鹏兴;;浅谈汉语语义语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8期
10 向大军;;关联理论下双关话语的语用解读[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王铭玉;;谈语言符号学理论系统的构建[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2 缑瑞隆;;方位词“上”“下”的语义认知基础与对外汉语教学[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3 马晓惠;;从认知视角理解名词动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余求真;;词义引申中修辞现象的认知解释[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5 祁艳;;“自V”结构中“自”的浅谈[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刘禀诚;;“我A我B(我C/我D)”标题格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肖惠萍;;虚拟世界的传情色彩[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唐旭日;陈小荷;;中文地名结构的定性与定量分析[A];第四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关秀娟;;科学翻译的逻辑性重构论[A];第十四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纯辉;司法判决书可接受性的修辞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原雪;二语/外语语境下的批判性阅读理论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杨石乔;基于语料库的汉语医患会话修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张雷;黎语志强话参考语法[D];南开大学;2010年
8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王欣;汉日否定表达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顾铮;英汉比喻类颜色词语对比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田洁;现代汉语回声拷贝式“A就A”结构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王彩利;“N的V”的构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许丽莎;塔·托尔斯泰娅长篇小说《野猫精》诗学特征探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焦阳;现代汉语类词缀“坛”、“界”、“圈”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梁爽;关于网络符号作为一种新兴的视觉文化现象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邹莹洁;长沙店名的社会心理修辞探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洪芳;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转类词的及物性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9 向琦丽;现代汉语名词活用的功能语言学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10 赵蓉梅;语境与高中英语词汇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薇;孙毅;;现代英汉名词动用对比分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2 牛保义;名转动结构式中的功能代谢问题研究[J];外语学刊;2002年01期
3 徐盛桓;;论英语名-动词的转化[J];山东外语教学;1981年01期
4 章新传,严明晖;古代汉语词的临时义研究[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5 周领顺;李速立;;我国的英汉转类词研究[J];外语教学;2006年04期
6 孙思信;谈谈词类活用的修辞作用[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7 刘正光;名词动用过程中的隐喻思维[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05期
8 周领顺;英汉名—动转类词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05期
9 高芳,徐盛桓;名动转用语用推理的认知策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04期
10 徐盛桓;名动转用与功能代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琦姝;;英汉隐喻的文化认知[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30期
2 文李黠;;隐喻及科技隐喻英语翻译[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么会玉;唐树良;;认知隐喻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企业教育;2009年08期
4 李瑞;;浅析民间巫蛊文化的隐喻性[J];作家;2009年08期
5 裘莹莹;;广告语中隐喻思维的运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0期
6 吴颖;;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解读[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徐姣;;英语足球新闻中隐喻的认知分析[J];考试周刊;2010年34期
8 芦丹;罗光飞;;隐喻,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认知路径[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9 陆燕;;《麦田里的守望者》的隐喻研究[J];世界文学评论;2011年01期
10 李悦;论隐喻性词语的功能、构成及理解[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元元;;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隐喻的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张志华;张文;吴节;;产品的女性化隐喻设计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07年
3 王文斌;;同隐喻性·异隐喻性·主体性·主体间性·隐喻间性·主体自洽——对隐喻认知构建与解读的思考[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孙忠利;;市场经济道德基础:职业体育的隐喻性前提——基于中西比较的研究[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于云玲;杨一博;;哲学视角中的隐喻——从修辞隐喻到认知隐喻[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6 任丽丽;;英语方位介词Up和Down的隐喻性扩展[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7 王云;;连理枝考论[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8 吴礼权;刘风玲;;认知视野中的比喻造词[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谢劲松;;隐喻与形而上学[A];现代德国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10 袁艳;;网络隐喻的认知性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许晓庆;誊在纸上的梦[N];山西日报;2006年
2 高微 ;民间美术的设计价值[N];美术报;2005年
3 欧键汶;独特而丰赡的隐喻[N];美术报;2008年
4 华梅;酷、蔻与“韩流”[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5 孟繁华;文学之花灿然绽放[N];人民日报;2010年
6 美国 赵自;奇书《弗朗肯斯坦》[N];社会科学报;2003年
7 吴锡平;反抗隐喻的病痛[N];中华读书报;2005年
8 ;《最后的巫歌》评论专辑[N];文艺报;2011年
9 张亚璇;纪录一次“淹没”[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10 欧荣;“后”掉现代主义非明智之举[N];文艺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薇;名词动用的认知修辞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2 武恩义;英汉典故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3 张玮;隐喻视角下的语篇连贯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4 司建国;认知隐喻、转喻维度的曹禺戏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王松鹤;隐喻的多维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苏艳;回望失落的精神家园:神话—原型视阈中的文学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7 黄洁;基于参照点理论的汉语隐喻和转喻名名复合词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任永军;先秦汉语的意合语法及其发展[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承宇;语法隐喻的功能—认知文体学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10 傅洁琳;格林布拉特新历史主义与文化诗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靳海强;古今汉语名词动用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2 赵园园;英汉名词动用的认知转喻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2年
3 韩玮;隐喻性广告摄影的构成与表现[D];河南大学;2012年
4 谢真真;英汉动物名词名词动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5 姜萍萍;纪念与残留[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6 曹玉梅;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辞的隐喻性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7 赵翠英;隐喻和相似性的辩证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洪丹凤;基于语料库的名转动词现象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 梁君青;论“隐喻性”现成品在后现代艺术中的表现[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10 李萌;隐喻的人本原则及其在语言中的表现[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6年
,本文编号:24197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419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