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学角度分析语言运用中的情感
[Abstract]:Language and emotion can be said to be the eternal theme of human exploration, because this is the human desire for their own understanding. From the third turn of philosophical research, and linguistics as a scientific research prosperity can be seen. This paper is based on linguistics, through the study of linguistic and philosophical predecessors, with language research as the core, summed up that language has three emotional attributes of satisfaction, sympathy and aesthetics, and specifically discussed. To put it simply, contentment means that people make themselves or others satisfied by language; sympathy means that people understand themselves, others or society through language; and aesthetic sense means that people show their feelings and pursuit of beauty through language. At the same time, the influence of affective attribute on language is analyzed by examples of language structure (pronunciation and form) and specific use of language (communication and strategy). Therefore, emotion is the internal driving force of language use and development.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affective analysis of language, and thinks that all concrete words are affective expressions. At the same time, it constructs three dimensions of affective analysis (that is, three emotional attributes of language) and two patterns (from outside to inside-what kind of language expresses what kind of emotional process); From inside to outside-what kind of emotional process leads to what kind of language expression. With the help of legend, this paper tries to make affective analysis principled and operable, so as to provide some new ideas for exploring the universal pragmatic rules in pragmatics.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03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惠兰;;千锤百炼出典范——谈应用写作语言运用[J];语文月刊;2002年05期
2 胡景凯;演讲文体的语言运用[J];教育艺术;2004年12期
3 阮金菊;;语言运用中的性别差异及其根源[J];文教资料;2006年21期
4 ;学外语的五大忌讳[J];阅读与作文(初中版)(英文版);2006年10期
5 刘薇;孙丽春;;荀子《正名》中关于语言的运用——与亚里士多德相对照[J];作家;2008年12期
6 宋颖桃;;浅析电影《赤壁》中语言运用的得与失[J];电影文学;2009年02期
7 楼志新;;应用文语言中的修辞问题刍议[J];科技信息;2009年02期
8 刘延广;;浅析马克·吐温的幽默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9 杨波;;幼儿钢琴教师课堂语言的运用[J];小演奏家;2009年06期
10 徐学平;周榕;;关于普遍语法的几个问题[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阳;姚广宜;;从古代判词语言运用看民族贵和心态[A];语言与法律研究的新视野——语言与法律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李玲;;语言运用中的思维方式与语义扩展[A];新世纪优秀学术成果评选暨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0年
3 刘乃仲;;科技传播的语言运用[A];科技传播与社会发展——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暨第五届全国科技传播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杨辉;;序[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5 李颖飞;高志鹏;刘蓉蓉;赵曾臻;黄江辉;;探讨等级评价法中语言运用标准不一致的问题[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后记[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施春宏;;现代汉语规范化的规则本位和语用本位[A];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8 彭国忠;;稼轩词与江西派诗[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9 王静敏;;关于构架高师学生听说能力训练序列的探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实验》课题研究报告(课题编号10534011)[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10 李爱萍;吴克勤;;与荣军老人建立护患关系的体会[A];中国民政康复医学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焕庚 张裕臣(作者单位:中央纪委信访室);良言·善言·真言[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7年
2 王焕庚 张裕臣(作者单位:中央纪委信访室);巧言·直言·诺言[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7年
3 江义高;药店营业员的语言运用[N];中国医药报;2003年
4 扬中市实验小学 许卫星;浅谈科学教学的语言运用[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6年
5 记者 赵兰英 孙丽萍;《咬文嚼字》小刊物,大影响[N];文汇报;2006年
6 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 朱诚静;观念传达与语言运用[N];美术报;2008年
7 何青志;东北小品:黑土地的诙谐[N];吉林日报;2006年
8 湖南省临澧县丁玲学校 淳谆;新课程下如何训练语感[N];中国教育报;2005年
9 伍晶;职场人士学英语“五忌”[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7年
10 孙占林;让汉语鼎其新而守其正[N];解放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晓燕;汉语自闭症幼儿语言发展和交流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张莉;现代汉语多义词新探[D];山东大学;2005年
3 华维芬;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材任务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陈佑林;外语教育网络化的理论思考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5 蒋向艳;向着中西文化“第三元”的自觉探寻[D];复旦大学;2005年
6 邢宇皓;谢灵运山水诗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7 李小坤;英语学位论文的语类特征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8 牛保义;相信和怀疑:附加疑问句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9 王建华;汉英跨文化语用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敏洁;高考语文试卷语言运用题的答题技巧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2 燕立为;语言运用教学的反思与生成[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田建恩;试论陶诗语言运用及其风格的形成[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韩秋;楼盘名称的语言运用及规范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陆晓红;对外汉语成绩测试试题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葛明杰;科技活动中渗透英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7 向嵘;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言语风格[D];暨南大学;2008年
8 常化涛;《水浒传》山东方言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9 张明;英语教学中的体验式学习[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王静;提高初中生英语听说能力的策略与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4293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429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