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汉语重叠式概说

发布时间:2019-03-08 19:26
【摘要】:文章对汉语重叠式进行俯瞰式综合研究,探索重叠式产生的认知机制,并以此为据阐明重叠表达的若干特点。
[Abstract]:This pap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overlooking and overlooking Chinese overlapping forms, explores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of overlapping expressions, and clarifies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overlapping expressions.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语言研究所;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宇明;;论词语重叠的意义[J];世界汉语教学;199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利荣;;毕节方言中词语重叠形式分析[J];毕节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屈正林;祈使句中动词重叠式及其语用分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3 彭兰玉;词的话语重现与语法重叠[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李思军;;汉语名词重叠研究综述[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冀芳;;黔东苗语的特殊重叠构形及其量范畴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05期

6 赵国军;;汉语量范畴研究综述[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曲建华;;论汉语动量词的特殊形式——同形动量词[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陈青松,陈安平;50年来动词重叠研究综述[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S2期

9 华玉明;功能变化型重叠式的状态形容词倾向[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3期

10 贺卫国;;新中国成立以来动词重叠研究述评[J];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清国;否定形式的格式制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丁崇明;昆明方言语法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3 阮桂君;宁波方言语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马彪;汉语状态词缀及其类型学特征[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5 王海峰;现代汉语离合词离析形式功能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6 段颖玲;《十二楼》的动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蔡丽;程度范畴及其在补语系统中的句法实现[D];暨南大学;2010年

8 唐燕玲;现代汉语小句内疑问代词同现情况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赵军;现代汉语程度量及其表达形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元莲仙;汉韩语言对比研究及在对韩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南开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德熙;;潮阳话和北京话重叠式象声词的构造——为第十五届国际汉藏语言学会议而作[J];方言;1982年03期

2 甄尚灵;遂宁方言形容词的生动形式[J];方言;1984年01期

3 朱建颂;;武汉方言的重叠式[J];方言;1987年01期

4 汪平;;湖北省西南官话的重叠式[J];方言;1987年01期

5 张宁;;昆明方言的重叠式[J];方言;1987年01期

6 梁德曼;成都方言名词的重叠式[J];方言;1987年02期

7 刘自力;仁寿方言名词的重叠式[J];方言;1987年02期

8 张惠泉;贵阳方言动词的重叠式[J];方言;1987年02期

9 李蓝;贵州大方方言名词和动词的重叠式[J];方言;1987年03期

10 涂光禄;贵阳方言的名词重叠式[J];方言;1987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卫国;朱翠萍;;状态形容词可以重叠吗?——从“雪白雪白”与“雪白”的关系谈起[J];汉语学习;2011年04期

2 孔令超;;从“杯具”看汉语新词形发展[J];语文学刊;2011年14期

3 石晓梦;;浅析象似性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青春岁月;2011年16期

4 肖水;;教给爱人的语法[J];诗选刊;2011年08期

5 林华勇;;廉江粤语的两种短语重叠式[J];中国语文;2011年04期

6 司蓓蓓;;浅析模糊限制语的分类[J];宿州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7 王杨琴;;浅析英汉社交称谓语的语用功能差异[J];才智;2011年22期

8 高杉;;论纪录片细节的真实是情节真实的核心基础[J];才智;2011年19期

9 朱麟;;从认知的角度看《阿甘正传》中的隐喻翻译[J];德州学院学报;2011年S1期

10 黄焕舟;;从认知的角度思考商务英语课程建设[J];世纪桥;201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刁力人;;数的概念——语义、语法及语用[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姜廷惠;;新《婚姻法》语用质疑[A];语言与法律研究的新视野——语言与法律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周凤岐;;漫谈符号和跨文化交际[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4 黄彩玉;;动词“整”的语法、语义和语用思考[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5 张华;;浅析“再见”和“拜拜”[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6 彭启英;;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A];2010年贵州省外语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薛育宁;;作强调表现的片假名语的语用功能[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左婷婷;;同义反复的认知阐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王凡;;数学学习兴趣及其培养[A];全国高师会数学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解春红;邵洁;秦玉峰;杨建滨;王艳霞;李荣;赵正言;;威廉斯综合征的执行功能[A];2008年浙江省儿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芮东莉;国内语法调查研究引入新框架 ——《语法调查研究手册》 近日出版[N];语言文字周报;2009年

2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教育部语用司和语用所召开工作交流对接会[N];语言文字周报;2009年

3 ;语法靠直觉[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4 袁学娅;认知与现实[N];中国旅游报;2001年

5 通讯员张海洋;信用认知亟待普及[N];中华工商时报;2002年

6 广饶县英才学校 陈玲;语法课教学设计与反思[N];学知报;2010年

7 柳笛;认知非洲[N];光明日报;2000年

8 记者 李保国;中国移动品牌获普遍认知[N];人民邮电;2000年

9 见习记者 刘彩娜;认知和信用有待加强[N];中华工商时报;2001年

10 记者 段春华;国内居民对保险认知有限[N];证券时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静;语用认知视角下的指称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杨艳;现代汉语“是”字结构与语用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3 左进;二十世纪美国女剧作家自我书写的语用文体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梁华荣;西周金文虚词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5 王迈;语言形式化原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吕明臣;话语意义的建构:言语交际过程中主体的认知加工[D];吉林大学;2005年

7 徐阳春;关于虚词“的”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侯国金;语用标记等效原则[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9 周筱娟;现代汉语礼貌语言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10 吴哲;现代俄语词汇的多义性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静;间接言语行为的解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张钊;汉语儿童述补结构的习得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3 赵丽丽;高密方言比较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蔡飞;“程度副词+名词”结构多角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鲁彬楠;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徐强;夸张和低调的英汉对比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7 陈彬彬;关联理论与语用翻译[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8 张晓霞;英语同词反义词理解的优选关联阐释[D];西南大学;2011年

9 屈文斌;会话协调——交际的过程是互动的动态协调过程[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10 石兴慧;关于“V着AP”[D];延边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4371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4371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0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