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论改写理论视角下拜伦诗歌在中国的译介(1902-1924)

发布时间:2019-03-10 18:08
【摘要】:拜伦是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之一。自梁启超首译拜伦的《哀希腊》以来,他的诗歌及其独特的个性得到许多中国译者的青睐。虽然拜伦诗歌翻译的研究性文章不胜枚举,但是他们多局限于清末民初阶段而很少涉足五四前后。而且,很少有人从改写理论的角度去进行拜伦诗歌翻译的研究。 正如我们所知,安德烈·列菲威尔是翻译操纵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翻译是最明显的改写形式,在特定的社会以特定的方式改写和操纵文本以使其符合不同的意识形态和诗学目的。本文基于列菲威尔的翻译改写理论,运用个案分析的方法研究拜伦诗歌在中国1902年至1924年的译介。笔者将这一时间段分为两部分,以1917年新文学革命作为分水岭,分别探讨隐含的目的语意识形态及诗学对译者翻译实践的操纵。 本文在引言部分引出了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及对拜伦诗歌翻译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第一章,笔者概述了列菲威尔的翻译改写理论,界定了意识形态及诗学两大操纵因素及其与翻译的关联。第二、三章节为本文的主体部分,从改写理论视角分别分析了拜伦诗歌在清末民初(1902-1917)及五四前后(1917-1924)两个阶段的译介情况。最后,本文得出结论:列菲威尔的意识形态及诗学这两大操纵因素操纵着拜伦诗歌在中国的译介。也就是说,译者根据当下下主流意识形态及诗学对拜伦诗歌进行了改写,,这也再次证明了翻译并不是在真空中发生的。
[Abstract]:Byron was one of the Romantic poets of the 19th century. Since Liang Qichao translated Byron's "mourning Greece", his poems and his unique personality have been favored by many Chinese translators. Although Byron's poetry translation research articles are numerous, but most of them are limited to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stage and rarely involved in the May 4th Movement. Moreover, few people study Byron's poetry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writing theory. As we know, Andre Lefewell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school of translation manipulation. He believes that translation is the most obvious form of rewriting, which rewrites and manipulates the text in a specific way in a particular society to conform to different ideological and poetic purposes. Based on Lefewell's theory of translation rewriting, this paper studies Byron's poetry translation from 1902 to 1924 with a case-by-case study. The author divides this period into two parts, taking the New Literary Revolution of 1917 as a watershed, and probes into the manipulation of implicit target language ideology and poetics on the translator's translation practice respectively. In the introduc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urpose, research methods and literature review of Byron's poetry translation. In the first chapter, the author gives an overview of Lifewell's theory of translation rewriting, defines the two manipulative factors of ideology and poetics and their relevance to translation. Second,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main part of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writing theory, the author analyzes Byron's poetry translatio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1902-1917) and before and after the May 4th Movement (1917-1924), and analyzes the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of Byron's poe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writing theory. Finally, this paper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two manipulative factors of Lefewell's ideology and poetics control Byron's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in China. In other words, the translator rewrote Byron's poetry according to the prevailing ideology and poetics, which once again proved that translation did not take place in a vacuum.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外语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059;I0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宏印;;不屈的诗魂,不朽的译笔——纪念诗人翻译家查良铮逝世三十周年[J];中国翻译;2007年04期

2 成昭伟;刘迎春;;以诗译诗 形神兼备[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胡琴;;清末民初诗歌翻译规范的多样性[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袁力,袁佳;中国诗歌翻译的文化差异问题[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5 张敏;;英语格律诗汉译的体制问题——拜伦《当我俩分手时》三种译诗比较[J];山东外语教学;2006年03期

6 张凡;;浅谈英语诗歌音乐性的可译性[J];作家;2009年06期

7 彭予;驶向拜占庭——袁可嘉和他的诗歌翻译[J];诗探索;2001年Z2期

8 石霞;;流浪的归宿[J];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05期

9 廖七一;秘密的分享者——论庞德与胡适的诗歌翻译[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02期

10 张智中;爱好由来落笔难 一诗千改始心安——许渊冲先生的古典诗词改译[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童晶晶;贾鑫鑫;;中国诗歌翻译的“深秋”和“初春”——访屠岸先生[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胡伟丽;;外显互文性与诗歌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杨民生;;浅谈诗歌翻译[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5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4 刘莉;;诗歌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5 陈尧;;论奥尼尔《诗人的气质》和《更庄严的大厦》中错位的拜伦式想象[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李明栋;;从一首古诗的翻译看功能翻译理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7 樊敏;;情感在布依族诗歌翻译中的作用[A];布依学研究(之六)——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二届第二次年会暨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8 董玉芳;;诗歌翻译,对等还是功能?——以许译唐诗为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肖佳;;卞之琳研究文献综述[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五辑)[C];2008年

10 周海燕;;译诗中的“做诗”成分[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一辑)[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明江;哈森诗歌翻译作品研讨会召开[N];文艺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王立元;诗歌翻译:追寻相遇时的心灵相通[N];中国文化报;2011年

3 丁湘;研究诗歌翻译的力作[N];中华读书报;2001年

4 邓万鹏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际交流背景下的各民族语言的差异性和诗歌翻译的创造性[N];贵州民族报;2011年

5 傅浩;诗歌翻译对诗歌创作的影响[N];中华读书报;2004年

6 北塔;英国诗歌翻译的集大成者[N];中华读书报;2007年

7 朱洁;少数民族诗歌:“摆渡”于汉英之间[N];中国民族报;2008年

8 李菡;许渊冲诗歌翻译的美学追求[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

9 李清;安徽诗人获诺奖提名,闹剧而已[N];中华读书报;2008年

10 余凤高;寻求大诗人的文稿[N];中华读书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莉;拜伦叙事诗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张俊杰;试论中庸诗歌翻译观的构建[D];河南大学;2010年

3 宋庆宝;拜伦在中国[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4 毛志文;结构诗学与诗歌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黎昌抱;王佐良翻译风格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6 陈琳;陌生化翻译:徐志摩诗歌翻译艺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吴迪龙;互文性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庄刚琴;由否定性到不可译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9 吴

本文编号:24378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4378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2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