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教学意义的理解与行为改进
[Abstract]:In the course of it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eaching improvement, Chinese teachers should not only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teaching meaning of the teaching subject, but also seek reasonable teaching behavior to realize their own teaching expectation, both in a dynamic integration of spiral ascending. The continuous clarity, systematization and individualization of the teaching significance of the subject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the gradual trend of the Chinese teachers to the professional and mature, and the corresponding ones are the teaching behaviors that are relatively stable and full of individual colors. The improvement of classroom teaching can not be simplified from the form of operation, but it is to seek to establish a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model of "hand-in-hand and mutual promotion" of ""know"".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分类号】:H19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阮成武;教师专业化与教师形象的重塑[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2 李忠萍;;浅析《吕氏春秋》蕴含的文化思想[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郭学信;论包拯崇拜的文化心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4 祁家能;;从“文化”到“文化生产力”[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武晓艳;入职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年12期
6 迟成勇;中华民族精神价值探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02期
7 张立丹;张希玲;;拟亲属称谓习俗的文化功能[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3期
8 罗秋雨;;由“法语保护主义”引发的对汉语汉字地位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11期
9 田宝军,王德林;美国专业发展学校(PDS)标准评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1期
10 林滨;从伦理道德视角,试析儒家与基督教两种人性论的不同预制作用[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吕淑梅;魏珍珍;;观照包装设计文化[A];2005年工业设计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徐送迎;;试论《风》之始“二南”与《关雎》[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波;治安社会化思想与模式[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2 徐国宝;《格萨尔》与中华文化的多维向心结构[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李凯;儒家元典与中国诗学[D];四川大学;2002年
4 李贤浩;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5 金美福;教师自主发展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孙成武;中国共产党与20世纪中国文化的变革[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李姗泽;生育文化的田野调查与教育内涵分析[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马和民;社会化危机及其出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吴功荣;中美外交思想传统的比较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10 张景明;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蔺熙民;生命节奏——宗白华美学的形上感型[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谢军;对我国人生信仰几个问题的思考[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3 陈晓钢;论网络时尚对青年人生观的影响及其对策[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方远平;多元文化空间冲突与融合的理论分析与区域实证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5 李岚;张心(氵山一王攵)与《伪书通考》[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农时敏;文化视角中的中美广告语言及其对比[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7 叶茜;桂林文化底蕴的审美人类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8 游春嫦;中国汉语文教材文化的视角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9 陈发明;语文学科性质的演绎与汉语文教育的构建[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10 张爱球;诉讼功能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兰君毅;;从国学兴起:再论高职语文学科的性质[J];文学教育(中);2011年08期
2 刘洁;张二莉;;如何调动高职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J];学周刊;2011年13期
3 宋华;;大学语文学科在高职教育中的定位及改革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07期
4 易前伟;;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构想[J];华章;2011年13期
5 郭红娟;;探索网络环境下高职大学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意义[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18期
6 李玲;;大学语文教学与艺术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J];知识窗(教师版);2011年06期
7 贾琛;;大学语文生命化教育初探[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4期
8 迟新萍;;在语文课堂上应用电化教学的三点反思[J];语文学刊;2011年13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林国安;;马华文学作品编选独中《华文》课文的语言文字规范问题[A];首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雒晓春;;文学本位、人文素养与语文教育的终极使命[A];高教改革研究与实践(上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胡婷;;转喻的理解及其现实意义[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句法语文学科召开工作研讨会[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2 张慧;让美妙的声音永驻诵读[N];莱芜日报;2010年
3 江苏省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张传刚;实施“四化” 构建有效高职语文教学[N];中国教师报;2008年
4 贵州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陈寿江;改善语文教育的生产源[N];中国教育报;2007年
5 大象出版社北京事业部总经理 李人凡;尊重经典 优选时尚[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6 陆定远;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N];潮州日报;2007年
7 西北大学文学院 张龙;一部持中守正的上乘之作[N];中国教育报;2008年
8 东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郑孝萍;突破大学语文教学困境[N];光明日报;2008年
9 康亮芳;关于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思考[N];贵州民族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裴笑春;五年制高职专作文教学方法创新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朱洪波;国外教育对中国语文教育百年变革影响摭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吴琼;《语文读本》的解读及其实施策略初探[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4 甘利娜;反义语素合成词之教学探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龚清;高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探讨[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姜燕;影视艺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古咏洁;马来西亚董教总版高中《华文》与中国人教版高中《语文》之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周文;对高职语文教材编写的反思[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9 向发意;大学语文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继红;大学语文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4477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447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