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普通话朗读的韵律规范
[Abstract]:After the popularization of Putonghua and the resolution of the norms of pronunciation, rhyme and tone, aiming at the prosodic problems commonly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of Mandarin reading at home and abroad, the prosodic norms of reading aloud in Mandarin are put forward by absorb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prosody in Chinese. It is an urgent task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hinese teaching. It has been proved in practice that, on the premise of the readers' correct comprehension of the text, they should master and apply the prosodic theories, such as the rules of tone continuous reading, the stop-and-go rule, the combination law of sentence groups and the combination pattern of discourse tone, to guide reading aloud. We can achieve the prosodic norm of reading aloud in Putonghua twice with half the effort, so that the text can be read in a proper circle and the meaning of the text is clear. The prosodic norms of reading aloud can not only stimulate interest in learning, but also enable readers and listeners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on and expression of Chinese while recognizing the world.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言语韵律的多维特征及其认知功能”(07AYY0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声纹表征模型及其漂移鲁棒性实现方法研究”(编号120090808)
【分类号】:H116.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吴洁敏;汉语基调的九宫调模矩阵及其参数[J];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易亚新;语调及其表现形式刍议[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2 莫彭龄;“四字格”与成语修辞[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3 康健;谈谈“轻声”教学的几个问题──从普通话水平测试看“轻声”的教学[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4 祝克懿;;论对偶在汉语写作中的认知意义[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尉天骄;朱自清、朱光潜的写作理论[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6 汤孟倩;中学生作文语病成因及对策[J];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7 潘伟锵,贺前华,韦岗;文语转换系统中虚词停顿的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6期
8 安英姬;节奏与停顿[J];汉语学习;2001年06期
9 安英姬;谈汉语的节奏单位“节”[J];汉语学习;2002年05期
10 周健;论汉语语感教学[J];汉语学习;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蒋以亮;;汉语问句的习得和组织学生课堂提问的意义[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2 方欣欣;;听力课中引入外来词教学培养学生语感的实验报告[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雷淑娟;文学语言美学特征修辞论[D];复旦大学;2003年
2 王茂林;普通话自然话语的韵律模式[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史宝辉;汉语普通话词重音的音系学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4 周芸;新时期文学跨体式语言的语体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鲜益;彝族口传史诗的语言学诗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6 叶丽新;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赵微;指令行为与汉语祈使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8 秦艳华;20世纪30年代新文学出版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9 苏庄銮;情感语音合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10 朱麟;中国人说英语的节奏模式及在教学中的运用[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安乐;维吾尔族学生汉语水平对普通话声调和语调感知的影响[D];新疆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彩豫;英汉语调的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3 顾云虎;二十世纪中国语文阅读教学观念的变迁[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马敏;诵读与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马艳;阅读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陶群;从听说训练到口语交际[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陈娟文;上海普通话和普通话韵律特征对比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8 张晓丽;[D];浙江大学;2004年
9 刘亚斌;汉语自然口语的韵律分析和自动标注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10 郑冰寒;冗余信息与英文汉译[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吴洁敏;汉语语调群组合规律[J];浙江社会科学;1998年01期
2 吴洁敏,朱宏达;汉语奇偶句调型的组合模式[J];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斯达理;严明;;满文韵律诗与散文诗翻译比较研究[J];满语研究;2006年01期
2 居碧娟;;汉语韵律机制和汉语处置句初探[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 本刊记者;;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在中国天津召开[J];语言科学;2004年02期
4 张振羽;;“尤其”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J];语言科学;2009年01期
5 张振羽;;吴语副词“不常”、“怪见”的来源[J];广西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6 冯胜利;汉语韵律句法学引论(下)[J];学术界;2000年02期
7 江蓝生;;“VP的好”句式的两个来源——兼谈结构的语法化[J];中国语文;2005年05期
8 陈胜;;现代汉语韵律词研究综述[J];语文学刊;2006年21期
9 陈宗利;王恒英;;复指代词在汉语关系结构中的分布问题探究[J];外语教学;2008年04期
10 冯胜利;论汉语的韵律结构及其对句法构造的制约[J];语言研究;199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吴宗济;;试从文学与艺术的韵律探索普通话的韵律规则[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熊一民;武汉方言的长音结构[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4644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464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