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婴幼儿输入语言中动词和名词的韵律特征
[Abstract]:On the part of speech, there are fundament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Indo-Europea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acquisition mechanism of early syntactic categories in Chinese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and to reveal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nouns and verbs in Chinese infants by analyzing the input language of mothers. Whether it is possible to use certain phonological prosodic features to distinguish between nouns and verbs. The prosodic features of verbs and nouns in the input pronunciation of 20 Putonghua mothers are analyzed using meaningless homonymy and noun pairs embedded in the high frequency verbs and noun sentences used by their mothers. It is found that there is no difference in prosodic features between isolated monosyllabic nouns and verbs, but in the designed verbs and noun phrases, the mother's input pronunciation is different in prosodic features, first of all, it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the average pitch of the second syllable. The second is the time-length ratio of the first syllable to the second syllable. Using prosodic parameters to distinguish, we get that 60% of verbs and nouns can be correctly distinguished. We speculate that these prosodic differences can help infants to obtain the differential information of parts of speech in continuous discourse, that is, prosodic features are one of the effective information of different categories of words in the acquisition of continuous discourse for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加拿大魁北克大学;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普通话婴幼儿的早期词汇发展”(编号08AYY02) 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汉语儿童语言习得语音库”支持
【分类号】:H19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守满;孙崇飞;;语言磨蚀定义的跨学科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2 王二霞;;语言共性——其研究的理据、现状与前景[J];河南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3 温晓虹;;语言习得与汉语课任务的设计[J];国际汉语;2011年01期
4 姚岚;;语言习得使用观:证据与挑战[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常辉;;《第三语言习得与普遍语法》评述[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年04期
6 赵杰;刘永兵;;语言·话语·社会——论伯恩斯坦的社会文化语言观[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第五届国际形式语言学研讨会论文征集[J];语言科学;2011年02期
8 宋均芬;;从科学汉字理论与教育研究看民主参与精神[J];汉字文化;2011年04期
9 俞建梁;;国外FOXP2基因及其语言相关性研究二十年[J];现代外语;2011年03期
10 薛琳;;公式语理念和汉语研究的关联问题探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文宇;;语言习得与人脑的先天功能[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胡家英;;语感和语言习得[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3 汤亚平;;第二语言习得与教材语料的关系[A];第二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杨泽红;;双语词典的文化功能[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常江;;大学生应用写作学习难点及对策研究一:语言转换[A];贵州重庆河北海南四省市写作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汪永勤;;分歧中的互补:三种儿童第一语言习得学说及其比较[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伍志辉;;交互作用的认知语言学研究[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8 赵亮;;发现程序及其应用[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赵肖;;语篇衔接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10 吴中伟;;语言教学中形式与意义的平衡——任务教学法研究之二[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临汾市电视台 刘艳;关注生活中语言与思维的关系[N];山西科技报;2004年
2 ;句法语文学科召开工作研讨会[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贾红霞;普通话儿童空间范畴表达发展的个案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2 董霄云;探析文化视界下的我国双语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雷红波;上海新移民的语言社会学调查[D];复旦大学;2008年
4 宋刚;普通话儿童早期动词习得:范畴、论元结构与句法线索[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5 徐璐;课堂教学中的动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王苏娜;福多的心语假说[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长福;韩国学生学习汉语的语言环境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5年
2 李哲;功能语类语法化的形式主义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3 赵阳;乔姆斯基语言观探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4 孙日明;儿童早期语言习得中儿向语的分析[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5 边林霞;早期语言习得中言语输入的分析[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年
6 孙爱良;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与语言习得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7 程莉维;汉语儿童趋向动词习得个案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8 杜燕萍;早期书面语言训练对儿童后续学习能力发展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姜萍;从谜米理论看语言与文化的关系[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0 刘浩;新疆塔城市区达斡尔族语言现状调查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4752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475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