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与汉字简化
[Abstract]:Lin Yutang paid attention to the simplification of language and Chinese characters in his early years. He entered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and broad academic fields from the beginning of language philology. During the period of hosting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in the 1930s, Lin Yutang recommended Chen Guangyao's simplified works on Chinese characters, advocated vulgar characters, opposed other characters, and promoted simplified characters until his later years. Mr. Lin Yutang's achievements in promoting the simplific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should be recorded.
【分类号】:K825.5;H1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贵贤;;林语堂幽默观形成的原因[J];艺术广角;2007年02期
2 ;林语堂与卜舫济往来函件选[J];档案与史学;1994年03期
3 李晓宁;边缘游走:林语堂的人文探寻[J];东南学术;2000年05期
4 ;林语堂的梦想[J];电子科技;2002年20期
5 陈才忆;脚踏东西文化 评说宇宙文章——林语堂的中西文化观及其在西方对中国文化的传播[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6 王明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一枚酸果——评林语堂的“幽默”人生哲学[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文文;;林语堂妙论乐观与幽默[J];健身科学;2006年07期
8 王兆胜;;21世纪我们需要林语堂[J];文艺争鸣;2007年03期
9 拾以胜;;烧掉婚书之后[J];爱情婚姻家庭(冷暖人生);2008年04期
10 张桂兴;;评王兆胜《林语堂与中国文化》[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晓宁;;林语堂的美学思想方式[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2 李少丹;;自然生动 亦庄亦谐——林语堂散文修辞艺术初探[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3 李晓宁;;闽南山水与林语堂[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3年
4 冯羽;;林语堂研究的跨文化视角——兼论中国知识分子的“信仰之旅”[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5 李少丹;;林语堂散文幽默语言的修辞探析[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6 李少丹;;林语堂散文幽默语言的修辞分析[A];福建省语言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吴慧坚;;主题与主题倾向关联性理论实践意义辨析——以林语堂译《记承天寺夜游》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8 衷娌;;论《闺房记乐》译文的语气隐喻现象化解中英言语交际差异[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贾文浩;;文学翻译中的一个特殊现象——林语堂散文自译和古文小品英译对文学翻译的启示[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三期)[C];1996年
10 汤■;;性别话语反思:《浮生六记》与林语堂译本例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光明;林语堂:何以从“斗士”变“逸士”[N];中华读书报;2006年
2 王兆胜;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N];闽南日报;2007年
3 散木;林语堂为教材打官司[N];辽源日报;2006年
4 黄荣才;平和林语堂故居重修工程快马加鞭[N];闽南日报;2006年
5 周惠真;海峡两岸共同的林语堂[N];闽南日报;2007年
6 吴运生;平淡不流于鄙俗 典雅不涉于古僻[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7 记者 朱秀敏 见习记者 毛小蕾;漳州市林语堂研究会成立[N];闽南日报;2006年
8 黄荣才 刘学鹏;海峡两岸(平和)林语堂文化博览建设项目签约[N];闽南日报;2010年
9 蒋泥;心灵的震颤[N];中华读书报;2011年
10 张沛;林语堂的文化双语意识[N];中华读书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丛坤赤;林语堂生活美学观念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施萍;林语堂:文化转型的人格符号[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董燕;林语堂文化追求的审美现代性倾向[D];山东大学;2005年
4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少娣;跨文化视角下的林语堂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6 马永利;现代都市语境下的中国“杂志文”[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冯智强;中国智慧的跨文化传播[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陶丽霞;文化观与翻译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9 李英姿;传统与现代的变奏[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10 何子章;差异及对立的终结[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春燕;论30年代林语堂的文艺思想[D];西北大学;2003年
2 李灿;林语堂美学思想探微[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李雅丽;林语堂散文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万里云;异彩纷呈的女性世界:从《京华烟云》看林语堂的女性观[D];厦门大学;2008年
5 黄春梅;林语堂:辨证主义翻译理论家和实践家[D];厦门大学;2006年
6 王志波;《京华烟云》中的女性形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7 陈家洋;走向文化乌托邦——论林语堂后期的文化选择[D];苏州大学;2003年
8 薛晖;林语堂30年代期刊编辑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9 刘丽芸;《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与林语堂性灵文学观的建构[D];厦门大学;2006年
10 童伟鹏;从《京华烟云》窥林语堂的悲剧意识[D];西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066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506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