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隐喻”概念与弗莱的文学批评

发布时间:2019-08-02 08:46
【摘要】:"隐喻"是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弗莱通过探讨《圣经》的隐喻性,将原型与文学联结起来,并指出在由神话所构成的思维框架中,"隐喻"是惟一的表达途径。弗莱对《圣经》及其隐喻的系统研究,既是其批评理论的重要基石,同时也体现出他对"隐喻"这一概念的多重理解与运用,对理解当代文学批评的"隐喻"概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Abstract]:Metaphor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cepts in Frye's mythological archetypal criticism theory. By discussing the metaphorical nature of the Bible, Frye connects the archetypal with literature, and points out that metaphor is the only way to express metaphor in the framework of thinking composed of myths. Frye's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Bible and its metaphor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cornerstone of his critical theory, but also reflects his multiple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of the concept of "metaphor", which is of great reference value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metaphor" in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H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元;;隐喻相异性的理论分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徐帅;;试论修辞隐喻和认知隐喻的异同点[J];青年文学家;2011年12期

3 魏建华;;钱钟书的“两柄多边”隐喻理论[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4 汪小琳;朱汉雄;;汉语中性别歧视的认知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1年09期

5 陈丽慧;;脑筋急转弯的CPM模型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张玲娟;;对《汉语量词短语的词汇化》的方法论分析[J];黑河学刊;2011年08期

7 张韬;;基于认知视角的一词多义现象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1年11期

8 潘玉华;李顺琴;;隐喻理论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1年04期

9 刁生虎;;隐喻:修辞·思维·文化[J];语文知识;2011年02期

10 张燕;;“时—空隐喻”评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毛帅梅;;语法隐喻与认知隐喻:两种隐喻理论的比较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陈道明;;当代隐喻理论研究若干问题探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吴文辉;;隐喻的关联性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袁娟;;隐喻认知推理机制的受制变量研究[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5 齐振海;晋小涵;;再论“心”词语的认知阐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王俊;;简论空间概念隐喻[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彭宣维;;及物性结构式及概念语义隐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孟心;;《风俗通》中的通假问题——兼论网络语音同音近之通用[A];2010年重庆市语言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鞠晶;孙启耀;;隐喻对文化的解释力[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刘先宽;孙若红;;网络交流语的隐喻研究[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张伟城;中文热持续升温[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松鹤;隐喻的多维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璐;网络语言中的隐喻[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2 李成华;论隐喻的关联性和顺应性[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房娜;《庄子》寓言的认知隐喻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4 王卓君;汉语新义词语义扩展的认知机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5 李广华;中英爱情隐喻的认知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6 周海娟;塞尔隐喻理论探析[D];西南大学;2008年

7 王玉红;以《庄子》为语料的概念隐喻认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8 张竞辉;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的习语分析[D];河海大学;2007年

9 钟健星;苏轼词隐喻的认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10 田卉;隐喻的认知文化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220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5220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0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