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隐喻映射问题再考

发布时间:2019-08-08 15:15
【摘要】:映射是隐喻研究中的一个核心术语,但长期以来人们时而把其视作一个从源域到目标域的单向投射过程,时而把其看做是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一种静态匹配关系,这使得这一概念的确切含义总是有些模糊不清。我们认为,在隐喻问题上,传统意义上的映射应该进行静态和动态的划分,静态的映射称为"匹配",动态的映射称为"投射"。隐喻的源域和目标域之间首先体现为一种静态的匹配关系,也就是相似性关系,隐喻过程是通过使用源域中的概念词语把目标域中原本显著程度较低的成分突显出来。投射的过程不仅仅是词语的借用,同时也使目标域的概念得到突显和明晰。
[Abstract]:Mapping is a core term in metaphor research, but for a long time, it has been regarded as a one-way projection process from the source domain to the target domain, and sometimes as a static match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urce domain and the target domain, which makes the exact meaning of this concept somewhat vague. We think that in the problem of metaphor, the mapping in the traditional sense should be divided into static and dynamic, the static mapping is called "matching", and the dynamic mapping is called "projection". The source domain and the target domain of metaphor are first embodied as a static matching relationship, that is, the similarity relationship. The metaphorical process is to highlight the originally significant components in the target domain by using the conceptual words in the source domain. The process of projection is not only the borrowing of words, but also makes the concept of target domain prominent and clear.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英汉语篇间接回指对比研究》(07BYY008)
【分类号】:H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牛惠君;;论隐喻逆向性的功能[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年12期

2 王文斌,林波;论隐喻中的始源之源[J];外语研究;200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正翠;李晓红;;浅析隐喻的显式和隐式[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2 杜洪波;胡晓;;以身体部位隐喻为例论隐喻的翻译[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3 胡河宁;;组织意象图式中的组织传播隐喻[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4 王懿;;概念整合理论在意义构建中的解释力[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5 蒋道华;英汉隐喻语用操作对比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6 任风雷;;隐喻意识,隐喻能力和二语习得[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7 孟小宇;;象似性理论对于英汉定语位置异同的解释[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8 杨晶;刘景霞;林俐;;从隐喻的角度分析语篇的衔接与连贯[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9 陆彦;;静态与动态在翻译中的转换——《曾达的囚徒》英译汉浅析[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10 宁建花;;基于语料库的英汉颜色词“红”的隐喻对比[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云;崔娟娟;;认知隐喻及其判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2 刘先宽;孙若红;;网络交流语的隐喻研究[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3 徐超;毕玉德;;面向自然语言处理的韩国语隐喻知识库构建研究[A];中国计算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9-2011)[C];2011年

4 杨国萍;韩瑞;;英语委婉机制的认知探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5 ;An Overview of Metaphor Research[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6 苗立强;;英语学习中的一朵奇葩——回译[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7 温海花;;论中介语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八辑)[C];2011年

8 袁娟;;隐喻认知推理机制的受制变量研究[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9 王仁强;;汉英词典词类标注与译义的对称性研究——兼评《ABC 汉英大词典》的词类标注与译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10 姚喜明;毛瑞蓓;;概念整合与动物习语的翻译[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喜荣;英汉叙述语篇参与者标识手段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文兵;汉英维护言语行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马腾;民族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语际语语用能力及其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唐斌;《人民日报》中(1987-2007)农民工的话语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陈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汉译英能力与文本测试评分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张俊;对《红楼梦》中称呼语的所指和意图的研究:认知语用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王春秀;现代俄语同义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吴格奇;英汉研究论文中作者身份之构建对比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龙晓花;英汉指称照应对比研究及其翻译策略[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2 江玉娟;论中文企业简介的英译[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谭瑾;现代汉语认知称谓词的隐喻及转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孙霞;文化视角下《围城》中隐喻的翻译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刘德美;球赛新闻报道中战争隐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李瑞芹;英汉多义词“手”的认知研究及其对英语词汇教学启示[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陈丹;英汉远近指示语的对比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8 张贺;汉语歌词中隐喻应用的认知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9 苏珊珊;俄汉语直线型空间维度词的对比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文斌;论汉语“心”的空间隐喻的结构化[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2 吕俊;谈诗词翻译中的意美原则[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5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杰敏;;从认知角度探析天气隐喻[J];学理论;2010年03期

2 李慧贤;;试析汉语人体词语隐喻投射现象[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 范金玲;李红;;汉语空间方位词“上”与“下”不对称的认知语义分析[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3年03期

4 陈莹,石兰;“上”的意象图式及其隐喻表达[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5 张进;论“赋比兴”的语言结构和修辞系统[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6 郁丹;;英雄、神话和隐喻:格萨尔王作为藏族民间认同和佛教原型[J];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02期

7 孙喜兰;从认知角度谈英语中词义的隐喻投射[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8 范立云;计算机英语隐喻的认知价值[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S1期

9 陈敏哲;隐喻的分类及其认知功能探索[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10 陆俭明;;隐喻、转喻散议[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秦守婉;郭随华;陈益民;管宗甫;;矿物匹配关系对高钙硅酸盐水泥熟料烧成的影响[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2 陈英敏;高峰强;;隐喻及其在心理治疗中的意义[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田浩;;心理学概念的界定:从抽象化到语境化[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宋红岭;;“身体”何谓——身体美学理论探讨之一[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孟维杰;;论心理学隐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冯太国;董金刚;;钢铁企业工序能力匹配关系思考[A];2007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蓝越群;;隐喻视角下的习语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程乐华;梁皓宇;李珏;吴翔;;心理套娃:新型的心理投射测量工具探索[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董金刚;;钢铁企业工序能力匹配关系思考[A];第八届全国连铸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臧润清;孙志利;王洪旭;;有内热源房间空调器制冷系统热力膨胀阀的匹配研究[A];中国制冷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沛;隐喻:比较研究的基本方法[N];中华读书报;2000年

2 王东声;动荡的想象与浪漫的隐喻[N];美术报;2002年

3 采访者:杨心一(美国康奈尔大学艺术史博士) 受访者:邱志杰(长征计划策划人);走在长征的隐喻里[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4 王兴栋(本报记者) 谢泳(《黄河》副主编、学人);由大学投射而出[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5 田北(记者);一段走完的旅行中的两个隐喻[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6 记者  宋广玉;南京赢在经济社会环境匹配关系整体最优[N];南京日报;2006年

7 冯太国 董金刚;别让一道工序成为生产“短板”[N];中国冶金报;2007年

8 阿琪;涨得慢行情才能更持久[N];上海证券报;2006年

9 鲍勇剑;创新的起势[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10 李森;寻找失去的生活[N];黑龙江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洪刚;外语教学中引入隐喻对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与思维模式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范爱贤;汉语言隐喻特质[D];山东大学;2005年

3 张小玲;夏目漱石与近代日本的文化身份建构[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4 贺天平;量子力学模态解释及其方法论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5 程亚丽;从晚清到五四:女性身体的现代想象、建构与叙事[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宗守云;集合量词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7 邓显勇;领导者特征与团队类型的匹配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8 郑敏惠;古代书画审美语素“气”的多维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9 闵星雅;助动词“能”和“会”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杨彬;心智的门铃[D];苏州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娟;《国风》中的隐喻运用和《诗集传》中的隐喻解释[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孟庆亮;隐喻:通向未知域的桥梁[D];东华大学;2005年

3 许們;《庄子》隐喻、转喻造词的认知分析[D];山东大学;2005年

4 彭玉康;现代汉语通感的句法、语义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李龙帅;英语隐喻的语言学探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6 周琳;英汉名动转用的认知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7 李素峰;英汉报纸新闻标题中的隐喻对比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7年

8 丁薇;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相关问题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鹏;奥基弗绘画艺术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10 田旭;英汉人体隐喻化对比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5244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5244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9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