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研究的批评话语分析视角
[Abstract]:As the intermediary between discourse and social structure, metaphor is a relatively hidden cognitive and linguistic means to represent and strengthen the existing social structure. It is necessary to introduce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o describe and explain it.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emphasizes the social behavior attribute and dynamic operation process of metaphor, and points out that metaphor is in a state of continuous negotiation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which highlights the sociality, dynamics and dialogue of metaphor.
【作者单位】: 天津外国语大学;
【基金】:2008年度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英汉语篇隐喻批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标号20082210 天津外国语大学“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资助
【分类号】:H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萍;张静;;译作:社会合力的产物[J];语文学刊;2011年13期
2 郝俊杰;;幽默的社会解构性[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刘宇红;;家用电风扇速度标示的非言语隐喻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4 于根元;;语言的要素及其关系[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04期
5 胡牧;;翻译研究:超越“文化转向”[J];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6 王寅;;体验人本观视野下的认知符号学[J];外语研究;2011年03期
7 王虹;;刑事司法领域中的语言学问题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张娜娜;;校园告示语的语用学研究[J];考试周刊;2011年46期
9 鲍建竹;;实践与可接受性:布尔迪厄实践语义学的建构[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年07期
10 梁毅敏;;成仿吾的文艺思想与其诗歌翻译理论[J];华章;2011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韶丹;;现代汉语社会性群体称谓的特点及功能分析[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王宁;;再论汉字规范的科学性与社会性——关于制定规范汉字表的思考与建议[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3 厉兵;;说“分子”[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4 曹德和;;“规范度评价以什么为根据”再论——从理性原则和习性原则谈起[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肖惠萍;;“程度副词+名词”的网络流行语言特点及发展趋势[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刘晗;;双重批判与反思中的理论建构——巴赫金话语理论研究之一[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赵晓伟;;语言符号任意性之我见[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孙德金;;语言研究:拓展与突破——“2007·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市语言学会分论坛综述[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9 邱尚仁;邱笑宸;;方言特殊语汇的生物特征和社会特征——南城方言特殊语汇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王景丹;;谈中西文化对话中的民族文化立场[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记者 谢樱 明星;汉字“整形”争议折射文化话语权之争[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2 ;如何看待部分汉字“微调”[N];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信司司长 李宇明;《通用规范汉字表》的发布意义[N];语言文字周报;2009年
4 王国林;生造词语何时休[N];语言文字周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熊兵娇;实践哲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探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刘向军;信任、缺省与偶在[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丽萍;英汉时间隐喻表征对比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2 李明菲;武汉地名的语言与文化特征[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3 何向花;时间在英汉词汇中的隐喻表征[D];浙江大学;2002年
4 郑尔宁;现代汉语称谓名词义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骆蓉;汉英空间—时间隐喻的深层对比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6 朱雯霞;从卡西尔的思想角度研究阶级斗争意识形态下的文革大众话语[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7 赵映环;《论语》注疏之疑义论证[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8 桑晓蕾;论词汇空缺现象及其翻译策略[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9 陈惠军;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语言迁移[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10 魏颖;时间的概念隐喻跨文化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5290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529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