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际交流中的可译性——基于概念图式说的研究
【作者单位】: 四川教育学院外语系;
【分类号】:H0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亚军;超越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普特南哲学的终极命意[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波;;语句的真、真的语句、真的理论体系——“truth”的三重含义辨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汪亚文,李未;开放逻辑及其实现技术[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2年03期
3 冯艺远;;理解:开始与终结[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 吴炜;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及其对真理问题的意义[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5 杨建梓,曾华锋,杨剑利;对本体论的一种阐释[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6 熊伟;图书馆广义本体论导论——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体系的重建[J];图书与情报;2004年05期
7 白刚;从实践本体化到本体实践化[J];东岳论丛;2003年06期
8 方朝晖;从Ontology看中学与西学的不可比性[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9 郑祥福;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发展回眸与瞻望[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10 程仲棠;规范领域中的分析命题[J];广东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波;社会理想境界论纲[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黄玉顺;超越知识与价值的紧张:“科学与玄学论战”的哲学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杨学功;本体论哲学批判[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王艳华;信仰的人学价值意蕴[D];吉林大学;2004年
5 金星;论诱惑侦查[D];吉林大学;2004年
6 安道玉;论意识与意义[D];复旦大学;2004年
7 徐英瑾;维特根斯坦哲学转型期中的“现象学”之谜[D];复旦大学;2004年
8 李淑静;If条件句与常规关系[D];河南大学;2005年
9 徐积平;实用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D];苏州大学;2005年
10 刘高岑;语言、心智与世界[D];山西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利芳;摹状词理论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顿新国;亨佩尔定性确证思想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3 宋建平;形而上学终结了吗?[D];浙江师范大学;2002年
4 荣小雪;非充分决定性论题与波普尔的证伪方法[D];山西大学;2003年
5 马如俊;西方科学哲学认知转向的实质及其意义[D];山西大学;2003年
6 陈业俊;索绪尔语言哲学与相对主义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郭丽丽;女性主义科学哲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8 邹顺宏;后现代科学观——费耶阿本德与拉图尔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9 屠军;述评罗蒂对镜式哲学的批判和改造[D];湘潭大学;2004年
10 胡华南;通向科学理论真理性的道路——源自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胜男;;解读瓦尔特·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J];语文学刊;2011年13期
2 肖洋;;科特福德“语言不可译”与“文化不可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3 贺显斌;;冯友兰的翻译观[J];林区教学;2011年08期
4 曹艳艳;;研究生开题演讲的新亚里士多德修辞批评研究[J];语文学刊;2011年09期
5 任欢;;连接事件及其变式[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07期
6 马予华;;关联理论视角下文体翻译探微[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锦琴;;洪堡特—辩证的语言观及其翻译观[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王雅静 周文静;以高水平的翻译推进中西哲学交流[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2 王雅静 周文静;以高水平的翻译推进中西哲学交流[N];人民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苏艳;回望失落的精神家园:神话—原型视阈中的文学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2 胡霞;认知语境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3 高乾;本雅明寓言式翻译思想[D];南开大学;2010年
4 谢华;翻译美学的文化考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徐琦璐;“听”“说”同步模式下的工作记忆与同声传译的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金莲;论可译性的哲学理据[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2 张辂;翻译可译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3年
3 刘祥清;论可译性及其限度[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马春梅;[D];西南财经大学;2004年
5 李婵;解构主义视角下的可译性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6 杨柳;可译性的辩证分析[D];外交学院;2003年
7 胡爱华;概念整合理论与翻译认知过程研究[D];湖南大学;2004年
8 戢焕奇;论译者的有限自由[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9 林瑞兰;语言文化空缺与翻译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宋瑜;[D];浙江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5462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546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