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称性主语的分类及其句法、语义特点——“自指性”主语与“转指性”主语探析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陈一,赵惜微;谓词性成分作主语的体词谓语句[J];北方论丛;1998年01期
2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3 朱德熙;;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J];方言;1983年01期
4 姚振武;关于自指和转指[J];古汉语研究;1994年03期
5 袁毓林;句法空位和成分提取[J];汉语学习;1994年03期
6 王莉莉;“指称性主语、陈述性主语”分类质疑[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7 袁毓林;;谓词隐含及其句法后果——“的”字结构的称代规则和“的”的语法、语义功能[J];中国语文;1995年04期
8 古川裕;“的_s”字结构及其所能修饰的名词[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年01期
9 陆俭明;;现代汉语句法里的事物化指代现象[J];语言研究;199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道流;指称、陈述理论及其对上古语法研究的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2 熊仲儒;动结式的致事选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3 王梅洁;;浅析赵岐《孟子章句》中关于谓词转指的注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4 李明;古代汉语教学中“者”“所”问题的处理[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袁本良;“者”“所”“之”在句法转换中的作用——读《中国文法要略》的思考之二[J];安顺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6 王霜梅;汉语定中短语转喻探微[J];北方论丛;2005年05期
7 刘利;;“然而”的词汇化过程及其动因[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8 于广元;借代的认知解释[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4年04期
9 孙庆珍;;英语转喻与汉语借代的生成与认知[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10 邓国栋;;试论歇后语的认知机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阳;;“VP的”转指的认知解释和句法制约[A];对外汉语研究的跨学科探索——汉语学习与认知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刘华文;;试论英汉双语词典的认知模式[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姜向荣;;小说语言形象变异与语境适应[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4 赵敏之;;“的”字结构的语义可省略形式[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于广元;;借代的认知解释研究[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徐阳春;;关于“的”字的句法分类[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马薇薇;;“VP者”与“VP的”的对应关系[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砂冈和子;;Modal+VP+的+N[A];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0年
9 陆俭明;;对“NP+的+VP”结构的重新认识[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10 丁加勇;;隆回湘语双宾句句式研究[A];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第二届国际汉语方言语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晓芳;张斌语法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王欣;类型逻辑语法与现代汉语“是”和“的”[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3 金美顺;空间形容词“深”的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4 程书秋;现代汉语多项式定中短语优先序列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5 朴镇秀;现代汉语形容词的量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6 韩巍峰;主题与主题标记结构的语序类型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李秋杨;汉英思考类动词语义的多角度考察[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9 柴红梅;《摩诃僧yG律》复音词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10 张炯;汉语量化结构的形式分析[D];浙江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厦敏;《左传》名词陈述化研究[D];北京大学;2010年
2 齐艳冰;隐喻与转喻在英语新词语形成中的重要作用[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3 付添爵;立法文本中的名物化结构及汉译应用[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4 王燕燕;现代汉语名词谓语句的句法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东山;英汉“火”的隐喻和转喻[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唐淑娟;现代汉语反义复合词的认知分析[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7 杨璐;《红楼梦》中花喻的认知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8 包文静;对外汉语教学中“上”、“下”等三组方位词的认知分析[D];新疆大学;2010年
9 张彩丽;隐喻理论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D];新疆大学;2010年
10 王丽晶;关系小句的语义格与主句句式间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孔令达;“名_1+的+名_2”结构中心名词省略的语义规则[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2 朱德熙;北京话、广州话、文水话和福州话里的“的”字[J];方言;1980年03期
3 朱德熙;;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J];方言;1983年01期
4 古川裕;“的_s”字结构及其所能修饰的名词[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旭;;“动作形容词+(的)+NP”的谓词隐含分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宋玉华;;“一N”中的谓词隐含及“一N”的可谓性[J];宜宾学院学报;2010年08期
3 李绍群;;现代汉语“名_1+(的)+名_2”定中结构内部语义关系的确定[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4 张念武;;“的字词组”的句法分析[J];外语学刊;2006年02期
5 胡稹;兰月凤;;再论与格助词重叠的“の”[J];外国语言文学;2006年02期
6 蒋协众;;“名_1是名_2的名_3”句式对名词的选择及其语用法的语法化[J];汉语学习;2006年05期
7 韩蕾;;事件名词的语义基础及相关句式[J];语言研究;2006年03期
8 支宇;;“语义多重”与“符号自指”——英美新批评与结构主义文论的比较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9 张保红;文学语言的审美性与翻译[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10 姜文振;感受动词说略[J];赤峰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邓娟;基于多Agent的影视编辑协作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肖志清;中国古典诗词英译模糊性的符号学翻译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2 刘立凡;非常规双宾句浅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郑茂;打在文明门面上的烙印:广告,,人类的乌托邦抑或灾难[D];重庆师范大学;2003年
4 蔡旭;现代汉语里的事物形容词和动作形容词[D];苏州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5702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570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