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语言异质性研究的新途径
【图文】:
它不是评价性语义的子类,也不能置于评价资源“示例化”连续统(评价系统→基调→站位→评价实例→读者反应)的任何级阶上(见图1)。图1:评价性语言异质的示例化解读(参照Martin 2008:35;Martin & White 2008: 164)早在半个世纪前,Firth就提出语言研究应该关注“人性”,即话语中的多个角色、声音、品格面貌如何参与话语的生成并各自构建身份:“Saussure的结构主义对作为集体行为的语言的关注远远大于对个体行为的言语的关注;可是,社会进程中始终延续着人性和语言的关系,也见证着个人力量的影响。”(Firth 1957: 183)对“评价签名”的关注引发了SFL学界新一轮的思考:语言异质性研究在关注语境的同时,如何分析个体使用者的言语特质在谈话中的动态变化?如何从个体使用者身上寻求语言变化的起因?如何解释符号资源和使用者个性化特征之间的动态关系?5.个体化视角下的异质性研究从示例化的角度分析语言异质主要以社会语域构型的类别差异为参照点,对人类的文化类型和话语类型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反映了语言的群体社会属性
(master identities)。系统资源“分配”(allocate)于个体,而个体利用自身资源“汇流”(affiliate)入社会(见图2)。图2:个体化维度上的资源分配和文化汇流第三,分析语言的资源分配和文化汇流等现象需关注语言使用的两个方面,即“辨识”(Recognization)和“实现”(Realization),前者指语言使用者对特定语境的相似性以及对该语境所期待的规范性的编码趋向的识别,后者指使用者采用该语境所特定的行为和话语实现编码趋向(Bernstein 2000:214)。个体说写者在辨识资源和实现资源上的分配不一致,在编码上可能具有不同的趋向,导致其说写语义的差异,并影响他的社会身份构建和文化汇流结果。“辨识”和“实现”的动态变化导致任何一个由语境规约的语言实例都具有语义变化的个体化可能。第四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爱萍;从语用角度看双关语[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04期
2 林佩云;;语言的规范与变异[J];修辞学习;2005年06期
3 侯三林;;浅议语言变异在英语诗歌中的表现[J];作家;2009年02期
4 王雪梅;浅谈广告中语言变异的分布[J];语文学刊;1999年05期
5 罗兰京子;;现代汉语类语码转换现象初探[J];文教资料;2008年01期
6 钟文秀;;语言变异在英语诗歌中的表现[J];才智;2008年03期
7 李春雁;“文革”时期的语言变异——以《战地新歌》歌词为例[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8 徐涛;实现创造性的语言表述[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05期
9 许廷顺;;当代先锋小说语言变异的重新检视[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林小平;从美学功能看诗歌的语言变异[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达洁;;打破常规 异物重组——王蒙意识流小说语言变异谈[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2 王冬梅;;文学性与文学翻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王德福;;关于零度与偏离理论的几点思考[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4 陈建民;陈章太;;从我国语言实际出发研究社会语言学[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5 施春宏;;现代汉语规范化的规则本位和语用本位[A];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6 李经伟;;语体转换与角色定位[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7 王勇;;论语言类型学研究中的解释[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8 王中;;“网络变异”:网络法的困境与发展[A];2009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年会暨中国律师知识产权高层论坛论文集(下)[C];2009年
9 李予军;;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城市化发展与语言的变迁[A];第二届城市科学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丁廷森;;现代英诗中的非逻辑语义组合[A];贵州省外语学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陆文军 陈一馨;网络有新“热词”另类的集体记忆[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2 陆文军 陈一馨;网络“热词”共谱“集体记忆”[N];经济参考报;2008年
3 夏泽安;裁判文书语言应兼顾通俗与专业[N];江苏法制报;2010年
4 张卫国 刘国辉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语言经济学研究所;语言文字应用:保持文化传承与降低交易成本并重[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向音 军事经济学院基础部;军语研究面临“双重基础”缺失的挑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瞿霭堂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突破与发展:历史语言学研究在中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郄远春;成都客家话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2 周晨萌;北京话轻声、儿化、清入字的变异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3 曹起;新时期现代汉语变异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4 申慧淑;城市朝鲜族语言适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陈建伟;临沂方言和普通话的接触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6 张焱;语言变异与社会身份建构[D];吉林大学;2010年
7 曲辰;语言类型学视角下的汉语和法语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8 王淑艳;外来人口与广州市语言状况关系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9 张卫国;语言的经济学分析:一个初步框架[D];山东大学;2008年
10 俞理明;汉语缩略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一四七团语言变异的分析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毓容;《围城》语言变异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3 周均霞;英汉法律语言变异的对比分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4 苏宇炫;泰国中学生汉语使用中的语言变异现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叶婧晶;后殖民翻译理论视角下《围城》中语言变异英译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3年
6 赵冬丽;改革开放以来大众流行语言与中国社会的变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7 王存辉;顺应论视角下的《写在人生边上》中的语言变异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3年
8 李洁;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语言变异研究[D];汕头大学;2003年
9 刘颖;网络语言的变异分析:现象、成因及发展趋势[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10 王琳;《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语言变异及其在译文中的再现[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726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572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