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汉语成语“龙”的隐转喻认知

发布时间:2020-01-29 08:49
【摘要】:国外关于隐喻的研究多结合英语习语,也一直是认知隐喻学的研究热点。在国内,也逐渐有越来越多的学者随之将精力投入成语的隐喻认知队伍中来。但对龙字成语的研究著书并不多见,从隐喻方面并结合转喻的视角对龙字成语进行研究的著述更是甚少。本文拟以概念隐喻理论,概念转喻理论以及隐转喻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采用学科交叉法和描写与解释结合的方法,希望能从隐转喻结合的角度,对龙字成语有新的理解。本文中所涉及的隐喻和转喻概念主要是指广义的认知意义,而不是狭义的修辞意义。文章首先简要介绍并回顾以往及现今学者对成语的隐喻转喻机制的研究历史和成果。本文首先分析龙意象,并按照“龙”字成语中的与“龙”并列的动物意象数的这个标准归类动物龙意象,分成单一龙意象和双意象,而双意象的“龙”字成语占据较大比重,其中根据地位悬殊、同质关系和因神话联结分成三类。龙字成语的始源域按褒贬色彩可分成三类,但因为没有相关语境及其他经验基础的事件要素的参与,始源域意义无法具有非常明显的褒贬色彩以致中性色彩的始源域意义占较大比重,但“龙”字成语的目标域意义的褒贬色彩则在使用过程、语境和其他经验的事件要素的参与中形成了固定饱满的意义,因此其褒贬色彩相对始源域也更鲜明,更明晰。由此可得,成语的深层意义的褒贬色彩的获得并非只借助其始源域的语素意义,其语素意义只是桥接的手段和方式。随后结合隐转喻连续体的理论和学者Goossens的分类标准,按照其前两种标准来自转喻的隐喻(metaphor from metonymy)、隐喻内的转喻(metonymy within metaphor)和“龙”字成语的成语来源对其作进一步深入的探究,试图揭示从它的形成机制到它深层意义的形成过程中的隐喻和转喻的一系列运作程序以及相关褒贬色彩的生成过程,以获取龙字成语的新的认知理据和新的研究角度。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13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小南;;汉语成语中“头”的概念隐喻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9年04期

2 陈文萃;从英汉表情感的成语看英汉情感隐喻的共性[J];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3 孙苗;;“虎”字成语的隐喻机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年07期

4 洪珊瑚;;论转喻与隐喻的互动关系[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7年12期

5 邵军航;;概念隐喻类型述评[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林荫;;从转喻到隐喻的渐变——习语的形成与理解的认知理据[J];莆田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7 王薇;寮菲;;转喻—隐喻连续体在名词动用的类型表现及影响[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8 刘正光;论转喻与隐喻的连续体关系[J];现代外语;2002年01期

9 李抒惠;;“兔”字成语的隐喻范畴[J];现代交际;2011年03期

10 徐娟娟;;汉语“手”衍生的转喻和隐喻连续体关系[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清;动物隐喻的认知和应用探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743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5743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8b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