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陇南武都方言声韵调声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4 21:01
【摘要】:陇南市武都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武都方言属北方方言区中原官话秦陇片。目前武都方言语音研究成果都是通过传统语言学方法进行定性分析得出的结论,且研究成果数量不多。本文首次使用实验语音学的研究方法,对武都方言老派发音的声韵调进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武都方言声韵调进行总体定性描写,并借此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验证。在辅音声母部分,通过读取辅音声母的三维语图、提取塞音、塞擦音声母时长、鼻音边音声母共振峰等参数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武都方言辅音声母具有发音阻碍重、气流强的特点,表现在语图上主要是冲直条的能量强和辅音段能量的大量聚集;通过对武都方言塞音、塞擦音的嗓音起始时间(VOT)进行分析,发现VOT值能将武都方言塞音、塞擦音是否送气区分开,送气塞音、塞擦音VOT值总是远大于同部位不送气塞音、塞擦音;武都方言[?]擦音时长最大,[?]擦音时长受后接元音影响最明显;武都方言鼻音、边音塞音倾向明显。在元音韵母部分,本文借助Praat软件,提取武都方言一级元音前三个共振峰数据参数,制作出武都方言一级元音声学图和共振峰模式图,并与普通话进行比较,发现武都方言一级元音整体格局与普通话有很大不同,一级元音分布更加集中,元音趋央的倾向明显;武都方言共振峰模式与普通话有很大不同,这是造成音色不同的重要原因;武都方言高元音[i][u][y]是带有擦化的特殊元音,波形图中表现为周期性线条上的大量毛刺,语图中第三以上共振峰不稳定,它们前接不送气塞音、塞擦音时摩擦程度大于前接送气塞音、塞擦音。总体来说,[i][y]摩擦程度大于[u];武都方言复合元音韵母中二合韵母数量多,三合韵母数量较少,过渡段时长在韵母总时长中占比较小,动程普遍较短,单音化趋势明显;前鼻音韵母发音不到位,主要元音鼻化现象较为突出,部分韵母合流。在声调部分,通过提取武都方言单音节字的基频数据并进行时长归一化处理和五度值转换,总结武都方言古四声的演变规律为:古平声字现在仍为平声,其中清声字转为阴平为降调;浊声字转为阳平为升调;古上声字全清、次清和次浊字仍为上声为高降调,全浊字转为去声为曲折调;古去声字无论清浊仍为去声为曲折调;古入声字并入平声,其中全清、次清和次浊转为阴平降调,全浊转为阳平升调。具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T值法计算出的具体的五度值为阴平(41)、阳平(34)、上声(52)、去声(213),并与传统语言学研究方法关于武都方言的相关论述进行了对比分析。
【图文】:

示意图,示意图,舌位,元音


:元音共振峰是元音音质最主要的声学标志,元音共有 对元音音色起最主要的作用。在分析元音时需运用 Pra数 F1、F2 和 F3 的值。F1 与舌位高低负相关,舌位越高 与舌位前后成正相关,舌位越靠前,F2 越高,反之亦响。时间(VOT):voice onset time,是塞音、塞擦音声学。VOT 在语图中表现为冲直条到后面浊音横杠之间的条到元音共振峰开始之间的红色区域,为这个辅音的

三维语图,“把”,塞音


的声学研究主要采用了三维语图分析、VOT 时长分析、闭塞段(GAP)时长分频谱图分析、后接元音共振峰起始值以及擦音谱重心研究等方法。本文将利维语图直观的分析武都方言不同辅音的声学特点,并结合塞音、塞擦音 V长分析、闭塞段(GAP)时长分析,擦音时长分析,鼻音和边音时长与共振式分析等方式,对陇南武都方言辅音声母进行详细描写。第一节 塞音声母塞音又叫闭塞音,发塞音时,发音器官的某些部分紧紧靠拢,完全堵塞通道,除阻时阻碍突然放开,气流骤然冲出,就产生塞音。辅音的发音过程成阻、持阻与除阻三个阶段,由于发音方法和发音部位的不同,辅音在语图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对塞音来说,其语图表现主要为冲直条和降谱。武都塞音声母有 6 个,,分别是不送气塞音[p] [t] [k]和送气塞音[p ] [t ] [k ],以下加以说明。1. 塞音声母的语图分析塞音在三维语图中主要观察其冲直条强弱、能量集中区域等。1.1 双唇音[p] [p ] 的语图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H17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石锋;王萍;;北京话单字音声调的分组统计分析[J];当代语言学;2006年04期

2 朱晓农;;汉语元音的高顶出位[J];中国语文;2004年05期

3 雒鹏;甘肃汉语方言声韵调及特点[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4 孙国华;普通话卷舌元音的声学模式及感知[J];应用声学;1994年04期

5 杨顺安;曹剑芬;;普通话二合元音的动态特性[J];语言研究;1984年01期

6 吴宗济;普通话元音和辅音的频谱分析及共振\锏牟馑鉡J];声学学报;1964年01期



本文编号:26393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6393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8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