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着”“V了”静态存在句的语境差异及体貌地位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童小娥;;从视点角度看静态存在句中的“着”和“了”[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任鹰;;静态存在句中“V了”等于“V着”现象解析[J];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01期
3 戴耀晶;现代汉语表示持续体的“着”的语义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凌;;补语“起来”的隐喻认知过程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祁庆倩;;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的内部时间结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卢英顺;现代汉语中的“延续体”[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4 李智;;基于语料库统计分析留学生助词“着”的偏误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2期
5 杨静;;安康汉滨区方言的体貌系统[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6 杨静;;安康方言中兼表完成体意义的几个动词[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7 高燕,常纪;含使宾语素的汉语动词刍议[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8 朱军;;多项列举式后“等”的多维考察[J];北方论丛;2006年06期
9 侯瑞芬;“动(形)+死+……”的结构语义分析[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10 何伟;马瑞芝;;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研究综述[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董秀芳;;句法构式与词汇化[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2 吕晓玲;;闽南方言南安话的类结构助词“得”、“说”、“伊”、“通”[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林达真;李绍滋;;基于模式分类的汉语时态确定方法研究[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元莲仙;汉韩语言对比研究及在对韩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南开大学;2010年
4 徐先玉;世界的语言概念化[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朱怀;概念整合与汉语非受事宾语句[D];吉林大学;2011年
6 王欣;汉日否定表达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莫启扬;语言中的时间性及其操作[D];西南大学;2011年
8 张翼;复合动词和及物结构[D];南京大学;2011年
9 王媛;事件分解和持续性语义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10 余成林;汉藏语系语言存在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洁;现代汉语回声拷贝式“A就A”结构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戴佳;现代汉语特殊结构“V+得+发+X”[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艳;汉语“A+过+O”结构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魏春妮;“一样”结构的语义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尹方园;“VA”动结式表层语义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6 王宣予;中高级阶段越南留学生汉语“得”字补语句习得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赵正莹;汉语中“V成”构式的描写与分析[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吴慧颖;“人人”与“每个人”的比较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9 徐奇;江西境内赣方言动词完成体考察[D];南昌大学;2010年
10 李俊丽;留学生存现句习得调查与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刘海燕;;试论存在句中“了”和“着”的互换问题[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马希文;;北京方言里的“着”[J];方言;1987年01期
3 宋玉柱;评“存现宾语”[J];汉语学习;1989年04期
4 陆俭明;语义特征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J];汉语学习;1991年01期
5 王葆华;存在构式“着”、“了”互换现象的认知解释[J];外语研究;2005年02期
6 任鹰;;静态存在句中“V了”等于“V着”现象解析[J];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建军;静态存在句的语义辨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2 宋玉柱;;谈谈存在句系列[J];思维与智慧;1992年03期
3 李建清;;静态存在句的语义、语用分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7年08期
4 任鹰;;静态存在句中“V了”等于“V着”现象解析[J];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01期
5 童小娥;;从视点角度看静态存在句中的“着”和“了”[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王晓楠;;手机短信交流的语境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12期
7 傅远碧;关于“有”构成的几种特殊句型[J];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3期
8 曹爽;;静态存在句中“着”“了”使用的南北方言差异研究[J];兰州学刊;2011年07期
9 曾丽;;关联理论和误译[J];沧桑;2009年03期
10 常晖;;跨文化交际翻译中语境差异解读——以武陵源旅游区为例[J];学理论;2011年1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史小沛;口译中的语境适应策略:关联理论视角[D];中南大学;2008年
2 周田莉;奇志大兵相声的认知语境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3 蔡丹;诸暨话持续体标记兼远近标记现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秋菊;存现句系列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5 赖帆;时间副词“正”、“在”、“正在”与“着”共现与替换条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海琴;现代汉语位移动词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郎莹君;汉语动态存现句及其历时演变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8 江蓉蓉;中古汉语静态句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923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692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