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以”的虚化:由实词到虚词再到词内成分

发布时间:2020-06-20 11:38
【摘要】:现代汉语中活跃着很多包含语素“以”的双音词,有前加式“X以”,如“可以”、“所以”、“借以”等等;还有后加式“以X”,如“以为”、“以及”、“以免”等等。本文的研究对象就是这些包含语素“以”的双音词,这些双音词一部分被收录到《现代汉语词典》,有一部分在心理上已经被当做词但尚未被收录,还有一部分类似的结构,词抑或非词两可,但正向词靠拢,处于词汇化的路上。这类词从结构到功能,有共性又存在差异,本文将以这些词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词汇化的过程,探究其词汇化的动因以及内在机制。全文包含如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选题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创新点。 第二部分为本文的主体,分为五章,第一章简单介绍“以”的本义,第二章描写“以”从实词到虚词的转化,主要是“以”句法位置的变化,催化了实词“以”的语法化进程,动词意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介词的用法,而“以”宾语的前置或省略又使其处于悬空状态,进一步向更虚的连词转化,最终完成了由动词向介词、连词的转化。第三章是“X以”的词汇化,第四章是“以X”的词汇化,这两部分在结构上相似,都是分别按构件“以”和“X”的性质分类,然后再按成词“X以”和“以X”的性质分类,之后再分别挑选每类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词进行历时与共时的描写,最后,归纳其发生词汇化的诱因及内在机制。 第三部分为归纳部分,归纳总结全文。第六章由“以”的虚化过程归纳总结出了语法化与词汇化的区别与联系,在“以”由实词到虚词再到词内成分的整个过程中,“以”首先经历了由实词到虚词的语法化的过程,然后又经历了与其他成分粘合的词汇化过程,这是一个不问断的过程,从“以”的发展脉络能更清晰完整的看到语法化与词汇化的区别于联系。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1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盛凯林;;介词和副词虚词雏议[J];焦作矿业学院学报;1991年04期

2 周萍;浅论古汉语的实词虚词化现象[J];浙江师大学报;1999年06期

3 张伶聪;;虚词用法规律小议[J];中医药文化;1985年02期

4 胡雪原;虚词使用例说[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年Z1期

5 凌霄;;“以”字虚词用法浅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6 邓淑珍;虚词备考要求[J];湖北招生考试;2003年21期

7 邵玉山,刘文波;虚词运用不当类析[J];语文世界;2000年12期

8 陆希致;;且说虚词话“以”字[J];教学考试;2018年46期

9 李丽;;虚词“与”的义项分析[J];汉字文化;2009年04期

10 于江;虚词“与、及、并、和”的历史发展[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饶思中;;虚词就不表达概念吗?[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李小明;王亚莉;易立夫;杨静;孙金城;;自动分词中的单字虚词处理[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郭锐;;语义等值和汉语虚词的意义分析[A];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2005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5年

4 汪锋;;虚词框架与汉语实词的语义-语用分类[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5 韩金广;;项城方言中的虚词“可”[A];决策论坛——系统科学在工程决策中的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5年

6 彭宗平;;汉语虚词与汉语习得——以泰国的学习者为例[A];世界汉语教学学会通讯2009年第2期[C];2009年

7 杝燕;;《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助词与连词研究[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3年第1期[C];2013年

8 周有光;;中国安阳文字博物馆(展览室)序言[A];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2003年年度会议论文集[C];2003年

9 傅晓莉;;省得、免得、以免[A];第七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4年

10 张亚婷;;山西临汾方言虚词“的”[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3年第2期[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卓厚宝;易混虚词误用例析[N];中国教育报;2004年

2 李宗江;新虚词园地(五)[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3 李宗江;新虚词园地(六)[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4 李宗江;新虚词园地(七)[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5 李宗江;新虚词园地(八)[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6 李宗江;新虚词园地(九)[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7 李宗江;新虚词园地(三)[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8 华侨大学华文学院 孙利萍;华语虚词差异造成语法差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

9 云南省临沧市一中教师 邹永发;文言文断句找准六大标志[N];语言文字报;2019年

10 李宗江;汉语新虚词(十)[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巧燕;满语虚词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6年

2 伊强;秦简虚词及几种句式的考察[D];武汉大学;2014年

3 王明洲;介词“于”的演化模式与动因及其多样性后果[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4 石微;汉语依据类介词的语法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5 于江;中国大学生英语介词使用情况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6 _5萍;o"姙“以”字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7 张云峰;北京话介词史(1750-1950)[D];苏州大学;2011年

8 席建国;英汉介词研究的类型学视野[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9 周俊勋;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词汇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10 陈宝勤;汉语词汇的生成与演化[D];四川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韬;“以”的虚化:由实词到虚词再到词内成分[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2 陈建萍;复式虚词研究与训诂实践[D];新疆师范大学;2004年

3 郎晓敏;高校师范专业古代汉语虚词教学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4 郝玲;《颜氏家训》虚词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5 龚君冉;现代汉语普通话“和”类虚词的分布考察[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6 吉毛先;藏语同类虚词的用法及其特征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6年

7 毛璐;建水方言虚词[D];云南师范大学;2014年

8 王清秋;东汉复式虚词的对比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5年

9 郁梅;对外汉语教学中虚词“就”、“也”、“都”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10 李桢;语境中虚词实化现象初探[D];广西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7223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7223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01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