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朴通事谚解》词汇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6 21:41
【摘要】:《朴通事》较《老乞大》为高级对话书,书中涉及的内容极为丰富,既有日常生活,也有民俗风情、契约宗教、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内容,《朴通事谚解》中包罗万象地反映了当时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称得上是“元明两代的百科全书”。作为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书面语不宜外国学者学习理解,因此,采用当时通行的口语作为会话内容,以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口语性非常强且规范性高。本文以《朴通事谚解》为研究对象,从新词研究、口语词研究、疑难词语考释、词汇特征、对辞书编纂的价值五个方面展开。第一章新词研究,首先对新词进行界定,其次例释,最后总结其特点。第二章口语词研究,首先对口语词进行界定,其次例释,最后总结其特点。第三章选取几个疑难词语从训诂学角度进行考释。第四章词汇特征,主要从复音化的语言面貌、词缀的广泛使用、口语性和规范性三个方面阐释《朴通事谚解》的词汇特征。第五章从《朴通事谚解》词汇研究阐述其对辞书编纂的价值。通过对《朴通事谚解》的词汇进行探索和研究,可以发现《朴通事谚解》的词汇记录了元明时期真实的社会状况,同时能反映其语言的真实面貌。从而能窥探出整个汉语词汇史的发展脉络。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H1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育花;;《老乞大谚解》《朴通事谚解》中的疑问代词[J];人文丛刊;2014年00期

2 侯如艳;;《老乞大》、《朴通事》中的元代医药卫生风俗[J];中医文献杂志;2015年04期

3 侯妍妮;唐韵;;《朴通事谚解》中的疑问代词[J];安康学院学报;2015年01期

4 高育花;;《老乞大谚解》《朴通事谚解》中的人称代词[J];人文丛刊;2013年00期

5 易杏;何学琼;;《老乞大》《朴通事》中的动态助词“将”[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6 何茂活;;《朴通事集览》词语释源方法类解[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7 方云云;;试探《朴通事谚解》中四词语的方言背景[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2年11期

8 马梅玉;;《朴通事谚解》对《汉语大词典》编纂的语料价值[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9 高育花;;《老乞大谚解》《朴通事谚解》中的名量词[J];泰山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10 王金萍;;《老乞大》《朴通事》六种版本中“馈”“给”二词的用法分析[J];作家;2012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顺美;《老乞大》《朴通事》常用词汇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宇;《蒙古秘史》总译新词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7年

2 任莉;《原本老乞大》口语词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6年

3 贾燕京;元代白话碑文词汇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6年

4 刘小艳;《朴通事谚解》《朴通事新释谚解》句法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年

5 朱琳;《朴通事》两种版本实词演变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3年

6 陈蓓;对外汉语教材《老乞大谚解》和《朴通事谚解》疑问应答句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7 和西歌;《朴通事》时间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8 马雪琴;作为汉语口语教材的《朴通事谚解》特点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崔智恩;《老乞大谚解》、《朴通事谚解》代词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韩臻;《老乞大谚解》《朴通事谚解》疑问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309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7309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e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