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周是我国继夏、商之后的第三个王朝,也是中国远古社会的鼎盛时期。西周大约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历史,这一时期的语言还不属于典范的文言文,它更接近于汉语原始语言,因此对西周语言的研究,尤其是词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本文从不同角度对西周新词进行分类描写,尽可能呈现这一时期词汇的发展与变化,以求能够展现出西周词汇的全貌。 论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和附录几个部分。 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西周词汇研究的意义及现状,界定了西周词汇研究的语料,以及建立西周各种词汇语料库的方法。我们研究西周新词所使用的语料库是基于《汉语大词典》建立起来的,西周金文材料的补充主要来自于《殷周金文集成》。 从第一章到第六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 第一章主要从语言与社会的关系角度来阐述西周新词。语言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社会有着密切联系的。无论是政治制度的改变,还是社会生活发生重大的变革,都会导致语言发生变化,而最明显的语言现象就是产生描述这些变化的新词语。一个时期新词的发展又是不平衡的,具有层次性的。我们根据新词所反映出不同的社会特征,把西周新词分成三个“标志性新词语场”,即反映政治特征的新词语场、反映经济特征的新词语场以及反映文化与社会生活特征的新词语场。通过对三个“标志性新词语场”的阐述,重点考察了西周新词的词义内容与西周社会生活的关系,以及西周新词反映西周社会特征的能力。 第二章主要从词汇的在语言交际的使用上,论述了西周时期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的发展情况。西周基本词汇除了包括哪些亘古不变的基本词以外,我们还扩大了基本词汇研究的范围,即把基本词汇的范围扩大到可以表现时代特征的生活领域中去,比如西周时期的《诗经》中所描绘的粮食作物,花草植物等,这些都是反映西周时期生活面貌的词语,我们将这些词语也归入西周时期的基本词汇中。通过对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面貌的描写,基本反映了西周社会的发展以及周人思维的发展。 第三章主要从音节结构的角度,阐述了西周单音节新词的概貌。从单音新词来源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两个:一是在原有词形的基础上创造新词;二是创造新词形而产生的新词。从词性角度来看,名词性单音节新词数量最多。从单音节词的结构上,我们提出“单音词词素”的概念,我们认为单音词与复音词一样,也可以分解成若干词素。单音词所分解出的词素是从汉字结构的层面上考虑的,个汉字可以分解出若干个字素,所谓“字素”指的是构成汉字字形的结构要素,是汉字的造字单位。我们把“字素”的概念引入到对汉语单音词的研究中来,提出“单音节词词素”,即指的是构成单音节词词形的,既可以表音又可以表义的字素。我们从单音词词素组合的语法结构上把单音节新词分成独体式单音词与合体式单音词,西周时期合体式单音词数量远远大于独体式单音词,合体式单音词中又以附声式结构数量最多。单音词词素义对于单音词词义的影响巨大,它是单音词词义的基础。先人造字“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也就使对单音词词素的词形取象与单音词词素的意义之间产生的了紧密的联系,一些取象于同一类事物的词素在造词时所显示的意义往往会存在或多或少的联系。此外,单音词词素组合成新词的能力也是不同的,我们把造词能力比较强的单音节词词素,称之为“单音节核心词素”。根据单音节词词素取象的不同将单音节词词素分为五类:与人体相关的单音词词素、与动物相关的单音词词素、植物相关的单音词词素、与人工制造物相关的单音词词素、与天地自然物相关的单音词词素。 第四章主要从音节结构的角度,阐述了西周复音新词的概貌。西周时期复音词的产生速度与单音词产生速度已经趋于接近。分析原因有两点:一是从结构上来看,从殷商到西周积累了大量可以构成复音词的词素;二是西周时期词素构成复合词的组合规则已经完备。西周时期的复音新词主要包括两大类:单纯词和合成词,单纯词又可以分为叠音词和联绵词。复音词产生之初,受到单音词造词法的影响,产生的新词仍然是以语音的变化作为主要方式,由音素的变化扩展到了音节的变化,产生的就是叠音词和联绵词。语音造词的局限性,加之西周语法规则的成熟,又促使词组凝固成复合词。从结构上看,西周新复合词中以偏正式和联合式数量最多,此外还出现了主谓式、动补式复合词。从语义上来看,复音词突破了专有词汇的限制,已经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词素间的语义关系更加复杂。从复音词词形上看,西周时期的复音词词形上具有不稳定性,词形的不稳定性主要指的是构成复音词的词素结合松散,原因是复音词与词组的界限还不是十分的明显。和单音节词一样,西周时期也存在一批构成复合词能力比较强的词素。从词素的来源上看,这类语素多是由基本词汇演化而来。从词素的词性上看包括名词性词素、形容词性词素以及数词性词素,其中以名词性词素的数量最多。 第五章主要从语汇的角度,讨论了西周新熟语的发展情况。西周新熟语包括新成语和新谚语两个部分。从成语的构成方式上看,包括原型结构成语和非原型结构成语两种;从语法结构上来看,联合结构数量最多。从语义上看,新成语的字面意义与实际意义相符的情况比较多,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成语在形成之初表义上多是字面意思,深层的含义是伴随着使用逐步而产生的。西周时期的谚语仅出现了2例,数量很少。这一时期的谚语都是依靠语序连接而成的复合型谚语,谚语的前后分句有两种关系:对偶关系和顶针关系。 第六章主要从词义的角度,讨论西周时期新义位的发展情况。从内容上,西周新义位包括反映社会西周时期新出现的事物或者现象,同时也包括对社会已经存在事物现象的描写。从产生方式上看,引申是形成新义位最主要的方式。词义引申包括相似引申、相关引申以及理性引申,引申产生的结果就是形成的词义的扩大、缩小、改变。新义位的产生除了利用引申以外,还包括利用虚化手段、修辞手段。产生新义位的原因,客观上是因为社会的发展,主观上是因为语言内部的发展变化。 结语部分我们把研究过程中的一些现象进行了简单的总结。 本文的创新之处: 首先,我们把西周词汇作为词汇史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不仅从共时的角度对其进行全面的研究,而且从历时的角度,探讨了西周词汇发展的规律。 其次,我们从语言与社会的关系的角度,建立西周新词特征语义场,考察了西周新词语的词义内容与西周社会生活的关系,以及西周新词语反映西周社会特征的能力。 再次,我们从语法性质、语法结构及词素间的语义关系等角度全面描写了西周单音节新词和复音新词,总结了西周新词发展的条理性。 最后,我们比较全面的对西周传世文献从时间上进行了排序,并且系统地整理出可以明确断代到具体到西周具体王室的青铜器。在附录按照时间顺序列出了《西周单音词新词表》、《西周单音词词素表》、《西周新复音单纯词表》、《西周新复合词表》以及《西周新成语表》。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1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德宽;汉字构形方式:一个历时态演进的系统[J];安徽大学学报;1994年03期
2 马真;先秦复音词初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5期
3 马真;先秦复音词初探(续完)[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1期
4 武振玉;;殷周金文中的征战类动词[J];北方论丛;2009年04期
5 徐时仪;论词组结构功能的虚化[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5期
6 赵振铎;论先秦两汉汉语[J];古汉语研究;1994年03期
7 郭锡良;介词“以”的起源和发展[J];古汉语研究;1998年01期
8 武振玉;;殷周金文中的运动类动词[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年04期
9 苏新春;如何划分汉语的基本词汇[J];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10 周行;关于“基本词汇”的再探讨[J];汉字文化;2002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娜;基于《汉语大词典》的民国词汇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孙晓玄;基于《汉语大词典》语料库的宋代新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宋琳;基于《汉语大词典》语料库的魏晋新词语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刘东影;“变风变雅”考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朱刚q;西周青铜器铭文复音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6 兰佳丽;联绵词词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金河钟;殷商金文词汇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8 寇占民;西周金文动词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9 闫从发;基于《汉语大词典》语料库的时代汉语词汇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10 周琳娜;清代新词新义位发展演变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邓飞;两周金文军事动词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杨明明;《殷周金文集成》所见叠音词的初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3 吴艳娜;金文常用双音词释义[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璐;西周饮食文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
27355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735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