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生物语言学视角下拟声词的句法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4 05:58
【摘要】:拟声词是以模拟自然界声响的方式而创造的词汇,是所有自然语言都有的一类词语,英语与汉语也不例外。语言研究中拟声词的地位一向不如其它基本语词,长久处于附属地位,但近年来也逐渐受到重视。拟声词的分类、修辞功能、认知特征以及句法表现等问题是迄今拟声词研究的重点。其中拟声词句法表现的研究主要立足于对英汉拟声词的对比,研究表明二者具有迥异的句法行为特点。英语拟声词常在句中充当主语、谓语、宾语,而汉语拟声词在句中多充当定语和状语。一个事实是,较之于英语拟声词,汉语拟声词参与句法的能力显然相对较弱。尽管如此,拟声词在两种语言中都存在作独立成分不参与句法的使用现象。然而,以往的研究并未对拟声词为何具有上述两种截然不同的句法表现以及英汉拟声词句法参与能力差异的原因做出深入的探讨与合理的解释。鉴于此,本文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拟从生物语言学视角,基于“自指”与“转指”的对立,对拟声词句法表现差异及英汉拟声词句法参与能力差异背后的动因做出解释,并尝试获得类型学启示。生物语言学是生物学和语言学结合兴起的研究语言的生物属性的一门交叉边缘学科。目前许多语言学研究人员试图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研究语言,期望找出语言的演化痕迹。本文即尝试通过生物语言学视角下拟声词的句法行为研究,为人类语言的发展演化过程提供汇流证据。具体说来,本文首先在生物语言学视阈下,将拟声词划分为“自指”拟声词与“转指”拟声词。拟声词句法参与能力差异性的概念基础在于其有“自指”意义与“转指”意义之别。拟声词的“自指”是以临摹自然声响的语音形式来表征声响本身,能指与所指之间具有直观象似性,类似于皮尔士符号学理论中的“类象符号”;拟声词的“转指”以转喻为内在认知机制,是以临摹自然声响的语音形式来表征声响本身之外所涉的对象,如发声体、结果、方式、程度、动作行为等,属更高层次的“抽象符号”。接着,基于对拟声词“自指”与“转指”的分类,本文探讨了生物语言学视阈下拟声词的句法特征。研究表明:自指的拟声词参与句法的能力十分有限,在句中作独立成分或独立成句,缺乏“合并”的句法操作能力,表现出高度的结构非依存性特征;而转指的拟声词具有更高的句法参与能力,在句中多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成分,具有极强的句法合并操作能力,表现出高度的结构依存性特征。然为何拟声词中会出现“自指”与“转指”的对立,句法上又为何会出现“结构依存”与“结构非依存”的对立,本文进一步从功能层面探寻原因,探讨生物语言学视阈下拟声词的功能特征。波普尔将语言符号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履行的交际功能由低级到高级分为四类:表情性功能、通报性功能、描述性功能,辩论性功能。研究发现:拟声词自指时多行使表情性功能与通报性功能,鲜有描述性功能与辩论性功能;而拟声词转指时重在表达描述性功能与辩论性功能,同时兼具表情性功能与通报性功能。正是由于拟声词为履行不同的交际功能,才使得交际过程中出现拟声词的自指与转指意义之分,句法结构也随之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对立态势。本文中论述的拟声词由“自指”意义到“转指”意义,句法表现由“结构依存”到“结构非依存”,交际功能由“低级”到“高级”均体现了生物语言学“语言进化与发展”的观点,展现了语言从“原始语言”到“成熟语言”的动态演变过程。此外,本研究还具有语言类型学意义。尽管拟声词自指与转指的区分在自然语言中具有普遍性,但在特定一种语言中其分布并不均匀。汉语为典型的拟声词自指优势语言,而英语为典型的拟声词转指优势语言。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H314;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烈祥;;生物语言学的论题和前瞻[J];外语与翻译;2015年03期

2 刘辰诞;;生物语言学的新进展:存活最简理论[J];现代外语;2014年04期

3 赵爱武;;近代汉语象声词结构形式的历时演变[J];江汉学术;2013年04期

4 吴文;;生物语言学研究综述[J];外国语言文学;2013年02期

5 马清华;;拟声词在语言发生学上的意义——从动态系统原理下的音义关系看[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6 赵爱武;;近代汉语象声词的修辞特征[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年01期

7 李慧;;后基因组时代的生物语言学研究[J];外语学刊;2013年01期

8 Cedric Boeckx;;Biolinguistics:Future Prospects and Current Challenges[J];语言科学;2013年01期

9 吴文;;生物语言学:历史与演化[J];外国语文;2012年05期

10 应学凤;;现代汉语拟声词的后重格局[J];汉语学报;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童小雨;;从认知语义学视角解读英语拟声词的语义范畴[A];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第九届研究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余哲;现代汉语拟声词新探[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2 朱宪超;现代汉语中声音象征意义的初探[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3 徐冰若;现代汉语象声词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7545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7545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d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