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1919-1949年汉语新词语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7 07:02
【摘要】:汉语新词语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研究方法和理论的不断进步,新词语研究呈现出多角度、多层次、立体化的趋势。对新词语的研究多集中于当代汉语,对于建国前的新词语研究比较鲜见。《100年汉语新词新语大辞典》的出版为我们研究1919年至1949年的新词语提供了丰富的语料,本文采用定量考察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希望对这一时期的新词语研究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引言,界定新词语,并梳理新词语的研究历史,概述研究现状。我们认为汉语新词语要符合几个准则:第一,在某一时间段产生的,进入现代汉语共同语词汇系统中的。第二,新词语包括新创造的具有新的形式、意义的词语,或只产生新义、新用法的固有词语,或只具有新形式的词语。第三,参照词汇的组成成分,新词语包括词和固定结构,即熟语和专称性固定词组。第二章,描述1919年至1949年新词语的概貌:词类分布以名词、动词为主,还有形容词、副词、量词和叹词,出现了个别兼类词;从词语长度来说,以二、三音节长度的词为主,其中双音节词所占的比例最大;词义类别所占比例较大的是文教体育类、经济类、政法类和科技类。第三章,考察1919年至1949年新词语的来源:总的特点是创造与吸收并重,首要来源是新造词;外来词的语种来源以英语为主,音译词颇具谐趣性,并出现向意译过渡的趋势,存在一词多译和本土化的现象;方言词主要来自以北京方言为代表的官话方言和以上海方言为代表的吴方言;还有遵循经济原则的旧词新义。第四章,考察1919年至1949年新词语的造词法:主要运用了说明法、仿拟法、提字简缩法和以比喻为主的修辞法等四种造词法。第五章,分析1919年至1949年新词语反映的语用心理:推崇白话文的心理;追求新颖的心理;崇尚进步思想的心理。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福雄;论现代汉语新词语的二重性特征及其规范化[J];怀化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2 周洪波;努力提高汉语新词语研究的水准[J];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03期

3 赵喜桃;;现代汉语新词语的流行及其原因——兼论新词语“别解”现象[J];唐都学刊;2005年06期

4 王雪梅;;当代汉语新词语的产生及其来源[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周静;;2006年汉语新词语小议[J];科技信息;2009年12期

6 周静;;2007年汉语新词语的特点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12期

7 周静;;汉语新词语产生方式论析——以2007年汉语新词语为例[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8 周静;;汉语新词语产生的原因分析[J];学理论;2010年23期

9 王帅;李雪松;沈光浩;;基于语言经济原则阐释下的汉语新词语的产生和传播途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10 韩晓云;;现代汉语新词语的产生原因及特点[J];文学教育(下);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根元;;整理汉语新词语的若干思考[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2 周洪波;;近年来汉语新词语的整理和研究[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3 李灵;;论汉语新词语的英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刘一玲;;简缩手法和简缩词语[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5 亢世勇;姜仁涛;姜岚;李艳;;《汉语新词语学习词典》的编纂[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七辑)[C];2006年

6 原新梅;;字母词语在不同语体中的运用[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郭嘉伟;亢世勇;;新词语研究的现状[A];第四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刘一玲;;简缩语词散论[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9 颜伟;亢世勇;;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新词语动词语法特征的研究[A];第一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邹纲;刘洋;刘群;孟遥;于浩;西野文人;亢世勇;;面向Internet的中文新词语检测[A];2004年辞书与数字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王铁琨;《2006汉语新词语》序(节选)[N];语言文字周报;2008年

2 崔乐(中国传媒大学);“不合时宜”背后的文化守望[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3 南京市文枢中学 杨娅妮;浅谈汉语新词语发布的词汇学意义[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4 沈文;互联网“客”文化深入平民生活[N];中国质量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孙荣实;汉语新词语运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刘晓梅;当代汉语新词语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3 杨霞;初期现代汉语新词语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4 俞永植;中韩新词语的对比研究(1994年-2010年)[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年

5 祁世明;当代汉语变异的概念整合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邢芙蓉;当代汉语新词语的特点及文化内涵探究[D];扬州大学;2008年

2 周静;2007年汉语新词语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3 陈玉兰;2008年汉语新词语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杨威;2008年-2012年现代汉语新词语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5年

5 王晨琦;文化语言学视野下的汉语新词语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6 Uuriintsolmon(乌仁朝乐梦);针对蒙古学生的汉语新词语教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7 李明琴;汉语新词语意义的建构与重要关系的压缩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8 李雪锋;早期现代汉语新词语研究[D];济南大学;2015年

9 龚思;年度汉语新词语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年

10 赵婧男;对外汉语新词语教学[D];黑龙江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7591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7591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5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