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莱考夫概念隐喻专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6 20:09
【摘要】:认知语言学在20世纪80、90年代开始迅猛发展,现在已然成为新兴语言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概念隐喻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研究不仅仅局囿于修辞隐喻和诗学隐喻的层面上,它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体现在人们的语言、思维和行动中。 莱考夫是概念隐喻的创始人,他和约翰逊在1980年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一经出版,便引起了语言学界的注意,打响了概念隐喻的前奏。1987年莱考夫《女人、火和危险的事物》一书的出版更是奠定了概念隐喻在认知语言学的绝对地位。莱考夫以体验哲学为研究基础,批判了西方的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对传统哲学提出了挑战,他对概念隐喻的认识也较前人更为广阔。国内研究概念隐喻的资料很多,但是比较全面针对莱考夫的还很少,为了更准确的把握莱考夫及他的理论,本文力求还原作者及作品的真实原貌。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莱考夫概念隐喻理论的学术背景。概念隐喻理论不是单纯的语言学理论,它还以哲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多学科为依托,是一种跨学科理论。 第二部分对概念隐喻的本质进行了探讨。概念隐喻源于人类的认知,我们大部分的概念都是通过隐喻建立起来的,它无所不在,处在一定的语境中可以帮助我们更容易理解句子含义。文章按照莱考夫的观点将其分为方位隐喻、本体隐喻、结构隐喻三种类型,每种类型都详细分析。 第三部分介绍了概念隐喻的工作机制和特点。经莱考夫研究,概念隐喻是源域和目标域的跨域数学映射,通过知觉将大脑中的图形串联起来形成意象图式,概念隐喻同时表现出系统性、连贯性、体验性的特点。 第四部分对概念隐喻的发展做以展望。未来研究主要向继续探索、验证、实践三个方向发展,同时指出概念隐喻理论的局限以望弥补。 第五部分是概念隐喻理论在汉语实际中的应用,以“愤怒”隐喻和经济话语中的隐喻为例,其中涉及较多的汉语例句,本文进行了逐一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寅,李弘;中西隐喻对比及隐喻工作机制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2 王寅;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02期

3 文旭,叶狂;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J];外语学刊;2003年03期

4 王寅;体验哲学与认知语言学对语言成因的解释力[J];国外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5 文旭;认知语言学:诠释与思考[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6 赵维森;哲学的必然是隐喻的[J];青海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7 束定芳;理查兹的隐喻理论[J];外语研究;1997年03期

8 俞建梁;;认知语言学领域的又一奇葩——《认知隐喻学》评介[J];现代外语;2006年02期

9 李福印;研究隐喻的主要学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10 郭翠;国外隐喻研究刍议[J];东方论坛;2000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小潞;汉语隐喻认知的神经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宋晔;对汉语和英语中“怒”词的对比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2 张庆冰;汉语政治话语中的概念隐喻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3 王佳祺;《我们依以生活的隐喻》导读[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林荩;基于语料库的“愤怒是热”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5 关春梅;试从认知角度论隐喻的运作机制[D];吉林大学;2004年

6 郑珂;中英情感隐喻对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7 白丽芳;Lakoff概念隐喻理论评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7712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7712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3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