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考夫概念隐喻专题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寅,李弘;中西隐喻对比及隐喻工作机制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2 王寅;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02期
3 文旭,叶狂;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J];外语学刊;2003年03期
4 王寅;体验哲学与认知语言学对语言成因的解释力[J];国外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5 文旭;认知语言学:诠释与思考[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6 赵维森;哲学的必然是隐喻的[J];青海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7 束定芳;理查兹的隐喻理论[J];外语研究;1997年03期
8 俞建梁;;认知语言学领域的又一奇葩——《认知隐喻学》评介[J];现代外语;2006年02期
9 李福印;研究隐喻的主要学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10 郭翠;国外隐喻研究刍议[J];东方论坛;2000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小潞;汉语隐喻认知的神经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宋晔;对汉语和英语中“怒”词的对比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2 张庆冰;汉语政治话语中的概念隐喻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3 王佳祺;《我们依以生活的隐喻》导读[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林荩;基于语料库的“愤怒是热”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5 关春梅;试从认知角度论隐喻的运作机制[D];吉林大学;2004年
6 郑珂;中英情感隐喻对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7 白丽芳;Lakoff概念隐喻理论评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7712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771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