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构式“V来V去”和“V了又V”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8 12:21
【摘要】:“V来V去”和“V了又V”既是类固定短语中常用的两个类型,也是反复体中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构式。正是因为其身份的多样性以及这类构式具有固定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决定了对其进行研究的不易操作。对外汉语教学中,这两种格式在对外汉语教材中出现也相对较早,留学生在学习使用过程中常常会造出一些不合格的或者汉语语感上难以接受的句子。因此,我们对“V来V去”和“V了又V”格式分别进行深入探讨以及多维度的比较研究。同时,我们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现代汉语语料库、北京语言大学BCC现代汉语语料库为语料来源,并且只对孟琮、郑德怀等(1999)《汉语动词用法词典》中的1223个动词进行考察,结合相关语言学理论对“V来V去”和“V了又V”构式的内部结构、整体特征以及形成机制进行全面对比分析,进一步准确把握二者在词汇和语法层面的特殊用法,以期从个别反复体的形成机制中寻找这类反复体构式共同的形成机制。全文分为五章:文章绪论部分,主要是对先哲们研究的成果进行梳理,在汲取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现前人未研究以及研究不足的地方,从而挖掘新的内容,开展自己的研究思路。第一章是关于“反复体”的界定及其相关问题的讨论。其中包括对“反复体”这一概念的界定,同时对“重叠”、“重复”和“反复”三个相似概念进行辨析,意在厘清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为课题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章是构式“V来V去”和“V了又V”的构成成分及整体特征的对比。该部分包括五节内容,第一节:分别对“V来V去”和“V了又V”进行分类;第二节:从“V”的语音特征、形式特征、语义特征来对“V来V去”和“V了又V”中的“V”进行考察对比;第三节:对“V来V去”和“V了又V”中的常项“来”、“去”和“又”分别进行语义属性考察;第四节:从句法功能和语篇特征对“V来V去”和“V了又V”整体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第五节:着重分析“V来V去”和“V了又V”格式在语义方面的异同。第三章基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古代汉语语料库对“V来V去”和“V了又V”的搜集,着重研究“V来V去”和“V了又V”的发展过程以及形成机制,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对二者进行详细而深入地分析。第四章分别阐述了“V来V去”的变式以及“V了又V”的扩展式和变式。本文认为“V来V去”在理论上存在三种变式:V_1去V_2来、V_2来V_1去、V_2去V_1来。而“V了又V”的扩展式“V_1了又V_2,V_2了又V_1”,变式“V_1了V_2,V_2了又V_1”,本章还从句法象似性这一角度具体讨论了“V了又V”的扩展式。第五章为本文的结论部分,主要阐述对构式“V来V去”和“V了又V”比较研究的整体认识,得出结论和研究过程的不足之处以及有待继续探究和分析的方面。
【学位授予单位】:淮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H146.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焰磊;吴斌;吴萍;宫献文;刘敏;唐志忠;;不同职业女性人群在反复体位改变中的心功能指标变化对比分析[J];军事体育学报;2017年04期

2 王培敏;;安徽铜陵话反复体标记“紧”[J];语文学刊;2009年20期

3 马治中;浅谈数学学习中的情感培养[J];江苏教育;1992年14期

4 ;朱小蔓:学校道德教育应重视学生情感的培育[J];中小学德育;2018年01期

5 张明;;如何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J];文理导航(中旬);2010年10期

6 严建国;严建国作品[J];美与时代;2003年07期

7 赫伯特·C·弗里德曼 ,黄允忠;教学成功的五十六条法则[J];乐山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4期

8 钱乃荣!200436;现代汉语的反复体[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年04期

9 肖永涛;;言语语言治疗[J];现代职业安全;2012年02期

10 孙佳音;;时间副词「いつも」「つねに」「ずっと」的体意义[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李赢;吴斌;周越;吴萍;刘敏;王跃;宫献文;;不同模式的反复体位改变对人体心血管功能的影响[A];2015年中国生理学会运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会议暨“运动与心血管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5年

2 谷志明;王跃;吴萍;吴斌;刘兴华;;反复体位改变条件下心电图变化特点研究[A];中国生理学会第八届全国青年生理学工作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3 王跃;吴斌;吴萍;谷志明;姜世忠;鲁力立;刘兴华;;反复体位时压力反射敏感性的变化[A];中国生理学会第八届全国青年生理学工作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4 王焰磊;吴斌;吴萍;谷志明;周越;;不同体能女性人群在反复体位改变中的心血管反应分析[A];2011年中国生理学会运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会议暨“运动与骨骼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付小悦;“抓住文化的双重属性”[N];光明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杨鸿恩;李士懋带教中的“六结合”[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前瑞;汉语体貌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赵楠楠;构式“V来V去”和“V了又V”比较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8年

2 饶晏梅;汉语复数行为的形式表征及其语义特征探究[D];湖南大学;2017年

3 李赢;不同平卧间隔的反复体位改变对人体心血管应答和脑血氧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16年

4 王焰磊;不同职业与体能女性人群在反复体位改变中心血管调节功能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5 丁佳;不同反复体位改变模式对人体心血管功能影响的比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6 高坤;关于“てぃく”和“てくる”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7 雷鸣;耒阳方言的体貌系统[D];湖南大学;2012年

8 陈婵娟;基于《川剧喜剧集》的四川方言“体”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9 杜家俊;汉语助词“了”是事态标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728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7728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7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