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汉语“而”的多角度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5 11:41
【摘要】:“而”是古代汉语沿用下来的连词,使用范围比较宽泛,功能用法相对复杂。“而”一直沿用至今,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也极高。总的来说,前人围绕“而”的研究也比较多,但是缺少全面的介绍和一些特殊用法的挖掘。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要针对这些不足进行更为详细的描写、概括和分析解释,在把握全面简述“而”性质功能的前提下,对现代汉语“而”进行多角度的研究。为此,本文将从语义、句法、语用、认知、功能、韵律等多个角度来分析“而”的性质、用法以及历史演化来源和机制。本文将分为五个章节,首先总起一章全面介绍“而”的性质和功能,然后分为四个章节逐渐对主谓中、构式化、悬空式、偏正中的“而”进行全面探讨。第一章主要简单介绍了“而”的两种词性:连词和助词。连词“而”可以表示并列、顺承、转折、假设四种语义。助词“而”主要是用在状中之间,相当于“地”的一个状语标记。第二章阐述了主谓中的“而”,先介绍了“主+而+谓”这一结构的性质特征,再从语义关系角度分析“而”的假设性,最后分析“而”前的名词话题化来解释这一结构的陈述性。第三章阐述了“由X而Y”这一构式,先从构件成分、句法功能和语义语用来描写这一结构的基本性质和功用,再从介词“由”的虚化过程分析“由X而Y”整个构式的演化及其动因。第四章阐述了悬空式中的“而”,是顺承关系中的一种特殊用法,只保留“而”后中心语,而将状语隐含于深层。这章主要介绍了前置连词“而”的性质特点、句法位置及其骈合功用。第五章阐述了偏正式中的“而”,主要是分析“PP+而+VP”这一结构中“而”的词性。主要从句法分布、表达功用、隐现规律及其性质特征这四个方面来分析“而”的性质和功能所发生的变化,从而证明“而”已经从连词更进一步虚化为助词,变为相当于“地”的一个状语标记。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洪峰;;动词介词化的句法语义机制[J];语文研究;2014年01期

2 常翠霞;;也谈“子产而死”、“富而可求”之类句子的结构[J];河池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3 傅书灵;;关于古汉语“名而动”的一点思考[J];中国语文;2010年05期

4 姜磊;;“而”字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5 史冬青;;论汉语动词的介词化因素[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6 陈祝琴;;“子产而死”“富而可求”类句子的语义问题[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7 宋洪民;;也谈“名而动”结构[J];中国语文;2009年02期

8 杨荣祥;;论“名而动”结构的来源及其语法性质[J];中国语文;2008年03期

9 张田田;;“为”类介词的语用功能[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周静;;“为A而X”格式的语法意义及其制约条件[J];中文自学指导;2008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长才;汉语述补结构的历时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佳;虚词前置的骈合结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2 刘凝馨;“由A而B”格式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4年

3 张茉;现代汉语连词“而”的义项分析[D];北京大学;2012年

4 徐辉;基于语料库的“从X到Y”结构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5 黎氏月草;“为X而Y”介词框架的多角度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海英;浅说状语和“而”[D];河南大学;2005年

7 王莉;“从X到Y”及其相关格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8 李艳;汉语并列连词的历史演变[D];吉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8036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8036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1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