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而”的多角度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洪峰;;动词介词化的句法语义机制[J];语文研究;2014年01期
2 常翠霞;;也谈“子产而死”、“富而可求”之类句子的结构[J];河池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3 傅书灵;;关于古汉语“名而动”的一点思考[J];中国语文;2010年05期
4 姜磊;;“而”字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5 史冬青;;论汉语动词的介词化因素[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6 陈祝琴;;“子产而死”“富而可求”类句子的语义问题[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7 宋洪民;;也谈“名而动”结构[J];中国语文;2009年02期
8 杨荣祥;;论“名而动”结构的来源及其语法性质[J];中国语文;2008年03期
9 张田田;;“为”类介词的语用功能[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周静;;“为A而X”格式的语法意义及其制约条件[J];中文自学指导;2008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长才;汉语述补结构的历时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佳;虚词前置的骈合结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2 刘凝馨;“由A而B”格式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4年
3 张茉;现代汉语连词“而”的义项分析[D];北京大学;2012年
4 徐辉;基于语料库的“从X到Y”结构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5 黎氏月草;“为X而Y”介词框架的多角度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海英;浅说状语和“而”[D];河南大学;2005年
7 王莉;“从X到Y”及其相关格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8 李艳;汉语并列连词的历史演变[D];吉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8036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803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