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Emoji的概念转喻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2 19:33
   近年来,随着网络交流的迅速发展,置身其中的emoji也正风靡全球。Emoji是网络交流中所使用的图像表意文字,这些表意文字目前已经涵盖表情、人物、食物、交通、动物、符号、旗帜、地点等多类生活事物,然而大多数人在网络交流中主要使用小黄脸emoji用来表征多种情绪和情感。Emoji不仅是一种表意图像,从语言的角度来看,也是一种视觉语言,它是诸如文字、标志、手势、语气等多模态语言中的一种图像语言。目前全球视觉语言emoji的发展已延伸到设计开发、娱乐应用、教育研究等多个领域,它的广泛传播和大量使用并非偶然,而是人类网络社交需求的必然产物,对emoji的认知是基于人类在客观世界的认知体验所产生的“喜、怒、哀、乐”等多种情绪情感。Emoji的优势在于即使网络交流的双方不能面对面地交流,但仍能形象直观地传递和理解彼此的情绪和情感态度。交流双方是通过图像emoji所突显的情感生理特征或者物体特征对其进行概念化,获得情感意义,这种认知方式是图像指代抽象情感,即图像转喻。因此,比起纯文字交流,简单直观的emoji给网络交流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与灵活,让语言的表达变得更加生动。Emoji的广泛应用也逐渐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他们从emoji的社交功能,emoji的语义阐释,emoji的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但到目前为止,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emoji进行解释的少之又少。鉴于此,为了对emoji的认知机制做出合理的本质阐释,拓宽认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本研究主要以QQ,微信输入法中的emoji作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转喻理论出发,拟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Emoji转喻概念化的特征有哪些以及它的转喻概念化过程是是如何进行的?(2)Emoji转喻概念化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3)Emoji的大量使用对文字语言的影响是什么?结合本研究提出的三个问题,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借鉴认知心理学、社会语言学、符号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借助网络中emoji的相关调查报告、文章、以及其他网络媒体语料和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emoji概念转喻的特征、emoji转喻概念化过程以及emoji概念化所受到的一些重要因素的影响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首先,emoji认知转喻过程所呈现的特征与转喻特征一致,如:体验性、认知性、邻近性、突显性等,除此之外,文中还特别提到了emoji概念化偏移性特征,以中外网友对“双手合十”emoji的差异理解进行了详细的讨论,这些特征进一步证明了emoji是能够通过转喻认知机制来解释的。Emoji的概念化之所以能够用转喻的认知方式来解释,是因为它遵循了从源域-图像到目标域-情感相互映射的转喻心理认知图式:大脑对突显的图像信息输入、输入的图像信息与理想认知模型中的情感概念相互映射,并对这些信息进行认知加工、概念整合、最终输出抽象的情感概念。其次,emoji的概念化和选择使用还会受到诸如文化差异、认知语境、网络会话语境、年龄、性别、性格和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导致了认知主体对emoji的不同理解。最后,我们探讨了在网络交流中大量使用图像语言emoji可能会给文字语言带来磨蚀影响以及emoji能否成为世界性语言的可能性。随着emoji使用增多,文字语言的使用减少,文字语言必定存在退化趋势。如果这种趋势愈发明显,那么emoji就会成为网络交流中的语言主导者,并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新的世界通用视觉语言,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它的语法规则是什么,它的语法排列顺序是怎样的,这值得我们进一步地探讨。本文以图像emoji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语言学的转喻视角层层剖析,对emoji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本质的阐释。不仅整理了关于emoji的大量信息,也为认知转喻理论增添新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同时为emoji的发展趋势带来了更新、更深的思考。
【学位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H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瑞洁;;叙事绘本中情绪隐喻和转喻的动态构建[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03期

2 岳贵祥;;转喻映射的分类与特征[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3年02期

3 王跃平;;概念理论视域下的转喻分类[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6期

4 王琴;J.Littlemore;;《转喻:语言、思维和交际中隐藏的捷径》评介[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年06期

5 崔玉莹;;批评转喻分析模式下的“冲突”转喻研究——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声明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05期

6 林慧英;;高层转喻机制的应用性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6年05期

7 岳丽锦;;数字“八”的隐喻与转喻意义研究[J];英语广场;2017年01期

8 刘建稳;刘春伶;;基于实证语料的转喻研究——《转喻:语言、思维和交际的捷径》评介[J];外语研究;2016年06期

9 胡方芳;;策略性转喻和认知性转喻的认知机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06期

10 童肖琼;;多界面视域下的概念转喻与隐喻[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6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婷;;转喻的理解及其现实意义[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晋小涵;齐振海;;“脸、面”词语的转喻阐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孙志农;;论语篇连贯的转喻机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魏在江;;语篇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张韧;;转喻的构式化表征[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卢卫中;刘玉华;;试析概念转喻在小说叙事和理解中的作用[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黎雨薇;;英语动物名词动用的隐转喻认知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胡婷;;试论转喻思维在汉英语言形式中的异同[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李洁红;;论转喻和隐喻在前指替代中的差异[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陈道明;;借代与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王丽亚;翻译亦是学术:读《转喻:从修辞格到虚构》[N];中华读书报;2014年

2 杨义;文学:生命的转喻[N];光明日报;2007年

3 王lN森;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N];中华读书报;2018年

4 蒋蓝;词典式写作的地缘性转喻[N];中华读书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福娟;指称转喻:词汇语义的认知途径[D];苏州大学;2009年

2 李勇忠;语言转喻的认知阐释[D];复旦大学;2004年

3 杨成虎;语法转喻的认知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胡方芳;现代汉语转喻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高翠雨;认知语义视阈下英语逻辑转喻的意义识解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6 黄洁;基于参照点理论的汉语隐喻和转喻名名复合词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王静;英语名化的语法转喻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9 肖燕;时间的概念化及其语言表征[D];西南大学;2012年

10 王薇;名词动用的认知修辞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效;汉语人体相关惯用语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8年

2 谢晓琴;Emoji的概念转喻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8年

3 明洁;维吾尔语“(?)”(手)的转喻隐喻认知分析[D];新疆师范大学;2017年

4 王帆;隐喻及转喻视角下的英汉谚语跨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5 李琳;俄语转喻的文学修辞功能[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6 郭创;数学建模视阈下的认知隐喻、转喻层面关系探赜[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6年

7 董庆霞;委婉语的转喻生成机制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8 高慧;反语的言外转喻分析[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年

9 修芸;“What's X doing Y”构式的言外转喻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年

10 武艳辉;汉语网络语言的认知隐喻和转喻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248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8248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c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