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林杂俎》副词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7 19:25
专书语法研究是汉语语法史研究的基础,通过对各个时代专书语法的梳理有利于我们系统地了解汉语发展的基本规律,本篇论文选取了明清之际谈迁的史料笔记《枣林杂俎》的副词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穷尽式统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描写与分析,试图通过对此书副词的研究为汉语副词研究史提供一些基础性的研究,更好地了解明末清初的语言面貌。《枣林杂俎》副词研究一共分为四部分。第一是绪论部分,它主要介绍了谈迁和《枣林杂俎》的基本情况,确定本文副词的定义,对书中副词的分类进行概述,并且简要介绍了本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第二是《枣林杂俎》中副词的描写与分析部分,在这一部分中,我们把书中的432个副词分为6大类42小类,尽可能描述每一个副词的用法以及特点;第三是对《枣林杂俎》副词词义以及副词连用分析的部分,这一部分着重分析副词的词义,并且找出多义副词,充分展示书中副词内部语义的复杂性,同时介绍了《枣林杂俎》的副词连用现象,统计出本文的副词连用在北京大学CCL语料库古代汉语语料中连用的实例频率,总结本文连用现象出现的大体年代,并发现书中的副词连用大部分都是延续自上古中古时期,只有极少部分出现在近代;第四部分是结语,总结《枣林杂俎》中副词使用的特点。
【学位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H141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枣林杂俎》及其研究现状
二、《枣林杂俎》使用版本说明
三、副词的定义与分类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枣林杂俎》副词的全貌描写
第一节 时间副词
一、表示过去、已然
二、表示持续、进行
三、表示将来、未然
四、表示短暂、突然
五、表示频率
六、表示重复
七、表示逐渐
八、表示初始
九、表示最终
十、表示时间早晚
十一、表示前后相继
十二、表示暂且
第二节 范围副词
一、表示总括
二、表示协同
三、表示限定
四、表示类同
第三节 程度副词
一、表示程度高
二、表示程度低
三、表示程度加深
四、表示几近度
第四节 情状副词
一、表示亲自
二、表示相互
三、表示轮迭
四、表示空枉
五、表示适值
六、表示径直
七、表示广泛
八、表示独自、各自
九、表示快慢
十、表示态度
十一、表示其他
第五节 语气副词
一、表示肯定强调
二、表示不定揣测
三、表示反诘疑问
四、表示委婉
五、表示意外
六、表示不出所料
第六节 否定副词
一、表示单纯否定
二、表示对已然的否定
三、表示对判断的否定
四、表示禁止
五、表示不需要
第二章 《枣林杂俎》副词词义与副词连用分析
第一节 《枣林杂俎》多义副词分析
一、两个义项的副词
二、三个义项的副词
三、四个义项的副词
四、五个义项的副词
五、六个义项的副词
第二节 《枣林杂俎》副词连用分析
一、时间副词
二、语气副词
三、范围副词
四、否定副词
五、程度副词
六、情状副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74376
【学位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H141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枣林杂俎》及其研究现状
二、《枣林杂俎》使用版本说明
三、副词的定义与分类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枣林杂俎》副词的全貌描写
第一节 时间副词
一、表示过去、已然
二、表示持续、进行
三、表示将来、未然
四、表示短暂、突然
五、表示频率
六、表示重复
七、表示逐渐
八、表示初始
九、表示最终
十、表示时间早晚
十一、表示前后相继
十二、表示暂且
第二节 范围副词
一、表示总括
二、表示协同
三、表示限定
四、表示类同
第三节 程度副词
一、表示程度高
二、表示程度低
三、表示程度加深
四、表示几近度
第四节 情状副词
一、表示亲自
二、表示相互
三、表示轮迭
四、表示空枉
五、表示适值
六、表示径直
七、表示广泛
八、表示独自、各自
九、表示快慢
十、表示态度
十一、表示其他
第五节 语气副词
一、表示肯定强调
二、表示不定揣测
三、表示反诘疑问
四、表示委婉
五、表示意外
六、表示不出所料
第六节 否定副词
一、表示单纯否定
二、表示对已然的否定
三、表示对判断的否定
四、表示禁止
五、表示不需要
第二章 《枣林杂俎》副词词义与副词连用分析
第一节 《枣林杂俎》多义副词分析
一、两个义项的副词
二、三个义项的副词
三、四个义项的副词
四、五个义项的副词
五、六个义项的副词
第二节 《枣林杂俎》副词连用分析
一、时间副词
二、语气副词
三、范围副词
四、否定副词
五、程度副词
六、情状副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郑小华;;谈迁《枣林杂俎》研究[J];黑龙江史志;2013年21期
2 李泉;从分布上看副词的再分类[J];语言研究;2002年02期
3 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的性质、范围与分类[J];语言研究;2000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晓传;元代副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2 秋兰(Benyatip Suphakalin);《老残游记》副词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3 王丹;《全唐诗》副词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宗海芹;《隋史遗文》副词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2 张荣进;谈迁《枣林杂俎》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3 史钰清;《张协状元》副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4 李淑玲;《镜花缘》程度副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5 谢冰蕾;《容斋随笔》副词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6 王长华;《春秋繁露》副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龚波;《论衡》副词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8 张明;《世说新语》副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鲍金华;《高僧传》副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0 张艳;《梁书》副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8743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874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