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繁难的时代特征与结论推演的逻辑偏误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01 05:27
汉字繁难是中国文字拼音化改革的原初动因,是贯穿系列运动始末的核心理论支撑。汉字繁难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各有侧重的不同内涵,清朝末年被视为祸国殃民的"致弱之基";民国期间被看作"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的顽劣痼疾;新中国初期成为"文字发展三阶段论"中迂腐落后的过渡状态;改革开放时期成为断然无法接轨世界而行将就木的"衰老病人"。汉字繁难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暴露了结论推演过程中的武断依据与偏误逻辑,严重影响到相应论断的科学性与可信性。
【文章来源】: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42(05)
【文章页数】:4 页
【文章目录】:
一、清末祸国殃民的“致弱之基”
二、与拼音文字(包括切音字)的机械对比
三、文字发展三阶段论的削足适履
四、汉字信息处理技术障碍的嫁祸于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汉字落后论──兼谈三点意见[J]. 刘光裕. 汉字文化. 1995(03)
[2]论“识繁写简”与“文字改革”——答吕叔湘等先生[J]. 袁晓园. 汉字文化. 1992(02)
[3]文字演进的一般规律[J]. 周有光. 中国语文. 1957 (07)
本文编号:3112757
【文章来源】: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42(05)
【文章页数】:4 页
【文章目录】:
一、清末祸国殃民的“致弱之基”
二、与拼音文字(包括切音字)的机械对比
三、文字发展三阶段论的削足适履
四、汉字信息处理技术障碍的嫁祸于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汉字落后论──兼谈三点意见[J]. 刘光裕. 汉字文化. 1995(03)
[2]论“识繁写简”与“文字改革”——答吕叔湘等先生[J]. 袁晓园. 汉字文化. 1992(02)
[3]文字演进的一般规律[J]. 周有光. 中国语文. 1957 (07)
本文编号:31127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3112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