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见+Vt”中“见”字再议——以《韩非子》中“见+Vt”句为例

发布时间:2021-04-14 01:51
  "见+Vt"中"见"并非表被动的虚词或表指代的代词或副词。当"Np1+见+Np2"中的"Np2"被"Vp{=A(施事)+Vt+R(受事)}"取代,句式变为"Np1+见+Vp"。从认知角度来看,语言使用者若从R的角度描述事件,句式"Np1+见+Vp"变为"R+见+Vt","见"为"遇见"义;若从A的角度描述事件,句式"Np1+见+Vp"变为"A+见+Vt","见"为"显露"义。"见+Vt"中"见"这两种意义都是从"看见"义发展来的,它们之间是平行关系。 

【文章来源】: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39(09)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学界对“见+Vt”中“见”的讨论
    (一)对于“见1”“见2”性质的讨论
    (二)对于“见1”“见2”关系的讨论
    (三)已有研究的不足及可探讨之处
二、《韩非子》中“见”字用法考察
    (一)被认为表被动的“见”
    (二)被认为表指代的“见”
三、表指代和表被动用法合理性质疑
四、从认知角度看“见+Vt”中“见”的词性及词义
五、余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先秦汉语“为+戮”结构的性质和“为”成为被动标志的条件[J]. 蒋冀骋.  古汉语研究. 2012(04)
[2]古汉语中“见+V”结构再讨论[J]. 徐志林.  汉语史学报. 2008(00)
[3]关于“见Vt”结构中“见”的语法、语义特征问题[J]. 孙良明.  古汉语研究. 2007(02)
[4]古汉语两种“见V”之“见”虚化的语义机制[J]. 卜师霞.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01)
[5]“A见Vt”结构中的“见”[J]. 彭小琴,俞理明.  古汉语研究. 2006(02)
[6]被动式标记语法化的认知基础[J]. 石毓智.  民族语文. 2005(03)
[7]从汉语史角度论“见V”之“见”[J]. 白兆麟.  安徽大学学报. 1998(05)
[8]试论实词虚化与句法结构的关系─—从“见”字的演变谈起[J]. 李润.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04)
[9]中古《世说新语》“A(R)见V”句式析[J]. 张锦笙.  古汉语研究. 1994(04)
[10]古汉语受事句中“见V”结构再研究[J]. 姚振武.  古汉语研究. 1990(02)

硕士论文
[1]“见”的语法化及相关问题[D]. 王洁曼.温州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1364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31364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6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