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贵阳方言重叠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25 15:15
  重叠是汉语里一种重要的构词方式和语法手段,它广泛地分布于现代汉语普通话和方言当中,它们既有共性,又各具特点。贵阳方言中的重叠现象十分丰富,许多词类都可以构成一定的重叠形式,这些重叠式有着许多特殊的意义和功能,可以说重叠是贵阳方言一种重要的词汇形态和语法手段。因此,深入研究贵阳方言中的重叠现象,既能够帮助我们全面认识贵阳方言自身的特点,也便于梳理西南官话重叠现象的整体特征,还可以为普通话和其他汉语方言中的重叠研究和类型学研究提供比较材料。本文对贵阳方言不同词类的重叠式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和分析,从中归纳贵阳方言重叠现象的特点,并与其他几个西南官话方言进行了比较,挖掘贵阳方言重叠现象的独特之处。此外,本文还尝试探究贵阳方言重叠现象与普通话及毗邻方言间的异同。本文共分为九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贵阳市地理及方言概况,重叠现象的研究概况,以及本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章至第六章考察贵阳方言各词类的重叠,从形式、意义、功能几个方面进行了描写和分析。第七章将贵阳方言与另外四种西南官话方言(秀山方言、丹江方言、石门方言、昆明方言)的重叠现象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并简要总结了其与普通话、湘方言、...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1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贵阳市地理及方言概况
    第二节 重叠现象研究概况
    第三节 本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名词的重叠
    第一节 名词重叠的形式
    第二节 名词重叠的词汇意义
    第三节 名词重叠的语法意义
    第四节 名词重叠的语用功能
    第五节 名词重叠式的句法能力
第三章 动词的重叠
    第一节 动词重叠的形式
    第二节 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
    第三节 动词重叠的语用功能
    第四节 动词重叠式的句法能力
第四章 形容词的重叠
    第一节 形容词重叠的形式
    第二节 形容词重叠的语法意义
    第三节 形容词重叠的语用功能
    第四节 形容词重叠式的句法能力
第五章 副词的重叠
    第一节 副词重叠的形式
    第二节 副词重叠的语法意义、语用功能及句法能力
第六章 量词、数词、数量结构及其他词类的重叠
    第一节 量词的重叠
    第二节 数词的重叠
    第三节 数量结构的重叠
    第四节 其余词类的重叠式
第七章 重叠现象的共时比较
    第一节 贵阳方言重叠现象总表
    第二节 与秀山方言、丹江方言、石门方言、昆明方言的比较
    第三节 与普通话、湘方言和西北方言的异同
第八章 结语
    第一节 关于重叠作用的总结
    第二节 关于重叠的动因
    第三节 余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湘方言中的量词重叠及其主观性[J]. 蒋协众.  武陵学刊. 2017(04)
[2]贵州仁怀方言中的重叠式名词[J]. 潘燕.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6(04)
[3]成都方言的三字格重叠式形容词[J]. 黄爱芳,肖萍.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5(07)
[4]湘语区邵阳片、吉首片方言重叠式再考释[J]. 龙仕平,林丽.  汉字文化. 2014(06)
[5]湘方言表程度的形容词重叠形式[J]. 龚娜.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4(06)
[6]新疆汉语方言形容词重叠形式的语义特点浅析[J]. 郭玮.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2014(01)
[7]21世纪重叠问题研究综述[J]. 蒋协众.  汉语学习. 2013(06)
[8]从句法、语义、语用三平面看广安方言量词的重叠式[J]. 陈姣.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13(10)
[9]汉语方言量词加缀重叠式“AXA”与主观量[J]. 付欣晴,朱文明.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5)
[10]汉语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式的方言差异及历史发展[J]. 王玲玲.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4)

博士论文
[1]湘方言重叠研究[D]. 蒋协众.湖南师范大学 2014
[2]丹江方言语法研究[D]. 苏俊波.华中师范大学 2007
[3]汉语状态词缀及其类型学特征[D]. 马彪.中央民族大学 2007
[4]湖南涟源杨家滩话重叠式研究[D]. 彭春芳.中央民族大学 2007
[5]昆明方言语法研究[D]. 丁崇明.山东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长治方言形容词重叠研究[D]. 陈凯敏.喀什大学 2015
[2]麻江方言三字格重叠式名词研究[D]. 潘明霞.中国海洋大学 2015
[3]甘肃成县方言重叠式研究[D]. 李丽娟.陕西师范大学 2015
[4]离石方言重叠式研究[D]. 张天明.山西大学 2014
[5]清徐方言重叠式研究[D]. 王晓婷.山西大学 2014
[6]秀山方言重叠研究(稿)[D]. 符德江.浙江师范大学 2013
[7]石门方言的重叠式研究[D]. 刘静.中央民族大学 2012
[8]稷山方言重叠式研究[D]. 毛淑平.山西师范大学 2012
[9]山西右玉方言重叠式研究[D]. 林静.山西大学 2011
[10]晋城方言重叠式研究[D]. 郜晋亮.青海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2055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32055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2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