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外语教师专题研修班的成效与挑战——基于教师反思日志的分析
发布时间:2021-06-16 18:54
大型短期专题教师研修班是在职高校外语教师进修的常见途径之一,但其培训效果还缺乏实证研究。本研究从研修班组织者的视角出发,通过对某期专题研修班207位高校外语教师的395份反思日志进行质性分析,考查研修班设计理念的实践应用和培训效果。研究发现,虽然研修班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都取得了显著效果,但在促进教师学习内容应用与推动学习共同体持续发展等方面存在较大挑战。本研究针对研修班设计提出了优化建议,以期为新形势下高校外语教师教育项目改革与创新提供启示。
【文章来源】:外语教育研究前沿. 2020,3(02)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骨干研修班理念体系(文秋芳、常小玲2012)
针对传统教师教育项目中的问题,骨干研修班基于早期实践与文献政策研究,对研修班理念进行了系统设计(文秋芳、常小玲2012)。骨干研修班理念体系(见图1)基于认知理论与社会文化理论两种视角,并将两者创造性地结合:认知理论主要用于指导学习内容的设计,每期内容包含与主题相关的观念、知识与技能等,通过反思与重构两种个人学习机制促进所学内容的加工、内化与迁移;社会文化理论主要用于指导学习方式的设计,以“合作—互动—体验”为核心理念,通过大班讲座、大班研讨、小组研讨、个人演示、个人反思等多种形式,促进教师的合作交流、互动分享与实践体验,推动主讲专家团队与学员团队之间的协同共建,实现研修班团队的共同提高。骨干研修班举办14年来,尽管参与人数众多、教师反响积极,但针对研修班效果的研究仍很有限。周燕、张洁(2012)作为教师教育者,通过对某期骨干研修班参班教师的问卷调查,分析了教师学习者的认知方式和需求,发现组内成员讨论使教师受益最多。杨红英(2012)作为教师学习者,在参加“大学英语教师团队建设与互动发展”研修班后,结合自身的实践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进行了反思,对自己的团队建设进行了重新规划,明确了组建和运行原则,团队在研修班结束半年间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上述研究对了解研修班反馈及后续影响很有帮助,但其更侧重教师学习者的认知倾向、需求与发展变化,而非研修班本身设计理念的落地与成效。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熟手型外语教师运用新教学理论的发展阶段与决定因素[J]. 文秋芳. 中国外语. 2020(01)
[2]在线外语教师学术共同体的构建与实施模式——基于iResearch外语学术科研平台的研究[J]. 王江汉,段长城. 外语电化教学. 2017(03)
[3]倾听来自高校青年英语教师的心声:一项质性研究[J]. 文秋芳,张虹. 外语教学. 2017(01)
[4]语法教学理念及实践转变——活动理论取径[J]. 杨鲁新,付晓帆.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4(01)
[5]通过互动团队建设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大学英语教师团队建设与互动发展研修班”心得[J]. 杨红英. 中国外语教育. 2012(02)
[6]外语教师认知方式及需求研究——基于一项暑期研修班的个案调查[J]. 周燕,张洁.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2(01)
[7]为高校外语教师举办大型强化专题研修班的理论与实践[J]. 文秋芳,常小玲.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2(01)
[8]高校与基础教育教师合作行动研究的实践探索[J]. 王蔷,张文华,林周婧. 课程·教材·教法. 2010(12)
[9]高校英语教师发展需求调查与研究[J]. 周燕.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03)
本文编号:3233603
【文章来源】:外语教育研究前沿. 2020,3(02)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骨干研修班理念体系(文秋芳、常小玲2012)
针对传统教师教育项目中的问题,骨干研修班基于早期实践与文献政策研究,对研修班理念进行了系统设计(文秋芳、常小玲2012)。骨干研修班理念体系(见图1)基于认知理论与社会文化理论两种视角,并将两者创造性地结合:认知理论主要用于指导学习内容的设计,每期内容包含与主题相关的观念、知识与技能等,通过反思与重构两种个人学习机制促进所学内容的加工、内化与迁移;社会文化理论主要用于指导学习方式的设计,以“合作—互动—体验”为核心理念,通过大班讲座、大班研讨、小组研讨、个人演示、个人反思等多种形式,促进教师的合作交流、互动分享与实践体验,推动主讲专家团队与学员团队之间的协同共建,实现研修班团队的共同提高。骨干研修班举办14年来,尽管参与人数众多、教师反响积极,但针对研修班效果的研究仍很有限。周燕、张洁(2012)作为教师教育者,通过对某期骨干研修班参班教师的问卷调查,分析了教师学习者的认知方式和需求,发现组内成员讨论使教师受益最多。杨红英(2012)作为教师学习者,在参加“大学英语教师团队建设与互动发展”研修班后,结合自身的实践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进行了反思,对自己的团队建设进行了重新规划,明确了组建和运行原则,团队在研修班结束半年间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上述研究对了解研修班反馈及后续影响很有帮助,但其更侧重教师学习者的认知倾向、需求与发展变化,而非研修班本身设计理念的落地与成效。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熟手型外语教师运用新教学理论的发展阶段与决定因素[J]. 文秋芳. 中国外语. 2020(01)
[2]在线外语教师学术共同体的构建与实施模式——基于iResearch外语学术科研平台的研究[J]. 王江汉,段长城. 外语电化教学. 2017(03)
[3]倾听来自高校青年英语教师的心声:一项质性研究[J]. 文秋芳,张虹. 外语教学. 2017(01)
[4]语法教学理念及实践转变——活动理论取径[J]. 杨鲁新,付晓帆.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4(01)
[5]通过互动团队建设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大学英语教师团队建设与互动发展研修班”心得[J]. 杨红英. 中国外语教育. 2012(02)
[6]外语教师认知方式及需求研究——基于一项暑期研修班的个案调查[J]. 周燕,张洁.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2(01)
[7]为高校外语教师举办大型强化专题研修班的理论与实践[J]. 文秋芳,常小玲.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2(01)
[8]高校与基础教育教师合作行动研究的实践探索[J]. 王蔷,张文华,林周婧. 课程·教材·教法. 2010(12)
[9]高校英语教师发展需求调查与研究[J]. 周燕.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03)
本文编号:32336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3233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