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文化互鉴视角下非言语表情的嗓音编码和解码

发布时间:2021-08-12 04:38
  不同文明下的人类语言在文化交流互鉴的过程中发生深度交互。语言形式的使用和理解受到文化规范的制约。实验社会语言学试图解决的重要问题是:社会文化的不同方面,包括文化标准、文化预期以及交际环境,如何制约语言的使用方式;反之,语言的使用方式如何塑造社会行为。文化定义了相同种族内部的共性,即通过言语的和非言语的社会交互习得特定的社会规范与行为习惯。非言语(或"副语言信息",如嗓音、面孔等)表情的编码和解码规则揭示了社会交互中文化与非言语行为之间的关系。这些规则的文化间差异定义了"文化修饰规则"。这些修饰性规则限定了说话者使用的表情是否恰当,声明了听话者应该如何以及向谁表达这样的意义。为了维持人际沟通过程的和谐,避免出现障碍,特定文化族群内的个体会积极有效地、自动地使用这种规则来编码言语和非言语的表述。最新的研究通过语用学、语音学、实验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等多学科的多研究方法整合来揭示有关言语和非言语表情加工的跨文化认知机制。 

【文章来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31(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言
二、言语与非言语表情加工的跨语言和跨文化差异
三、对比“文化内”与“文化外”的非言语表情加工
四、非言语表情加工的影响因素:文化学习与语言水平
五、研究展望



本文编号:33376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33376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9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