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上/下不对称现象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4 11:35
“上”“下”二词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极高的一组反义词,意义繁杂,用法灵活多样,不仅可以作方位名词,也可以作动词,还可以跟在其它动词后作趋向补语。“上/下”的不对称不仅表现在其作方位词和动词上,同时也明显地体现在“V+上/下”这一组语言结构中。本文重在探讨“V+上/下”这组语言现象的不对称,从这一结构中“上/下”的语义、组配动词、句法功能等方面描写、分析“V+上/下”的不对称表现,同时从语言内部和语言外部深入研究产生这个不对称现象的原因,运用标记理论、隐喻理论、认知语言学原理对其进行合理阐释和验证。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交代选题意义和价值、阐明研究现状和本文的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等基本信息。学界对体词性和谓词性的“上/下”已有比较充分的研究,近年来更加关注于作趋向动词的“上/下”。“V+上/下”在语言中表现出来的不对称是一个饶有趣味且值得研究的问题。前人对“V+上/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上/下”的性质归属、作趋向补语的产生时间、语义及其相关结构问题。对“上/下”的不对称研究多侧重于探讨其作方位词和动词在构词、成句方面的不对称。而本文着重描写分析“V+上/下”的不对称表现,主要运用标记...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和价值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第二章 “V+上/下”语义的不对称
2.1 “V+上/下”的基本义
2.1.1 “V+上”的基本义
2.1.2 “V+下”的基本义
2.1.3 “V+上/下”基本义的对称性
2.2 “V+上/下”的引申义
2.2.1 “V+上”的引申义
2.2.2 “V+下”的引申义
2.2.3 “V+上/下”引申义的对称与不对称
第三章 “V+上/下”中“V”的不对称
3.1 “V+上”中的“V”
3.1.1 “V+上”表基本义的“V”
3.1.2 “V+上”表引申义的“V”
3.2 “V+下”中的“V”
3.2.1 “V+下”表基本义的“V”
3.2.2 “V+下”表引申义的“V”
3.3 “V+上/下”中“V”的对称与不对称
第四章 “V+上/下”功能的不对称
4.1 “V+上/下+处所宾语”的不对称
4.1.1 “V+上+处所宾语”
4.1.2 “V+下+处所宾语”
4.1.3 “V+上/下+处所宾语”的不对称
4.2 “V+上/下+其它宾语”的不对称
4.2.1 “V+上+其它宾语”
4.2.2 “V+下+其它宾语”
4.2.3 “V+上/下+其它宾语”的不对称
第五章 “V+上/下”不对称的原因
5.1 语言内部原因
5.1.1 “V+上/下”与“V+起”
5.1.2 “V+上/下”与“V+开”
5.1.3 “上/下”与“V”的语义搭配
5.1.4 “上/下”单双语义指向的不对称
5.2 语言外部原因
5.2.1 语言认知原因
5.2.2 标记理论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汉语趋向动词“上”和“下”的语法化和语义不对称性[J]. 萧佩宜.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9(01)
[2]从“V上”和“V下”的对立与非对立看语义扩展中的原型效应[J]. 任鹰,于康. 汉语学习. 2007(04)
[3]从对外汉语教学谈“动+上/下”结构的若干问题[J]. 缑瑞隆.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3)
[4]认知模式的差异对“上”“下”二词使用的影响[J]. 刘俊莉. 湖北社会科学. 2006(01)
[5]九十年代以来的趋向动词研究述评[J]. 孙斐,定远.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01)
[6]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动趋式研究述评[J]. 杨德峰.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4(02)
[7]趋向动词“上”语法化初探[J]. 蒋华.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3(05)
[8]“上”与“下”不对称的认知研究[J]. 周统权. 语言科学. 2003(01)
[9]“上/下”动词性组合的认知考察[J]. 张华. 语言研究. 2002(S1)
[10]<起点>指向和<终点>指向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解释[J]. 古川 裕. 世界汉语教学. 2002(03)
硕士论文
[1]“V上/下”中“上/下”的意义及相关习得情况考察[D]. 赵莹.复旦大学 2010
[2]论“V上”的核心语义特征——接触的认知图式[D]. 刘厚伟.河北师范大学 2010
[3]现代汉语“动+上/下”语义句法的认知研究[D]. 徐虹.曲阜师范大学 2010
[4]动词后“上”“下”的语义结构与“V上”“V下”结构语义对立与趋同现象研究[D]. 岳凌.北京语言大学 2009
[5]趋向补语“下”的语法化过程及相关句法语义问题研究[D]. 卢莉.上海师范大学 2006
[6]动后“上”的语法化过程和“V上”结构的句法语义问题研究[D]. 潘海峰.上海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359912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和价值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第二章 “V+上/下”语义的不对称
2.1 “V+上/下”的基本义
2.1.1 “V+上”的基本义
2.1.2 “V+下”的基本义
2.1.3 “V+上/下”基本义的对称性
2.2 “V+上/下”的引申义
2.2.1 “V+上”的引申义
2.2.2 “V+下”的引申义
2.2.3 “V+上/下”引申义的对称与不对称
第三章 “V+上/下”中“V”的不对称
3.1 “V+上”中的“V”
3.1.1 “V+上”表基本义的“V”
3.1.2 “V+上”表引申义的“V”
3.2 “V+下”中的“V”
3.2.1 “V+下”表基本义的“V”
3.2.2 “V+下”表引申义的“V”
3.3 “V+上/下”中“V”的对称与不对称
第四章 “V+上/下”功能的不对称
4.1 “V+上/下+处所宾语”的不对称
4.1.1 “V+上+处所宾语”
4.1.2 “V+下+处所宾语”
4.1.3 “V+上/下+处所宾语”的不对称
4.2 “V+上/下+其它宾语”的不对称
4.2.1 “V+上+其它宾语”
4.2.2 “V+下+其它宾语”
4.2.3 “V+上/下+其它宾语”的不对称
第五章 “V+上/下”不对称的原因
5.1 语言内部原因
5.1.1 “V+上/下”与“V+起”
5.1.2 “V+上/下”与“V+开”
5.1.3 “上/下”与“V”的语义搭配
5.1.4 “上/下”单双语义指向的不对称
5.2 语言外部原因
5.2.1 语言认知原因
5.2.2 标记理论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汉语趋向动词“上”和“下”的语法化和语义不对称性[J]. 萧佩宜.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9(01)
[2]从“V上”和“V下”的对立与非对立看语义扩展中的原型效应[J]. 任鹰,于康. 汉语学习. 2007(04)
[3]从对外汉语教学谈“动+上/下”结构的若干问题[J]. 缑瑞隆.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3)
[4]认知模式的差异对“上”“下”二词使用的影响[J]. 刘俊莉. 湖北社会科学. 2006(01)
[5]九十年代以来的趋向动词研究述评[J]. 孙斐,定远.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01)
[6]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动趋式研究述评[J]. 杨德峰.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4(02)
[7]趋向动词“上”语法化初探[J]. 蒋华.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3(05)
[8]“上”与“下”不对称的认知研究[J]. 周统权. 语言科学. 2003(01)
[9]“上/下”动词性组合的认知考察[J]. 张华. 语言研究. 2002(S1)
[10]<起点>指向和<终点>指向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解释[J]. 古川 裕. 世界汉语教学. 2002(03)
硕士论文
[1]“V上/下”中“上/下”的意义及相关习得情况考察[D]. 赵莹.复旦大学 2010
[2]论“V上”的核心语义特征——接触的认知图式[D]. 刘厚伟.河北师范大学 2010
[3]现代汉语“动+上/下”语义句法的认知研究[D]. 徐虹.曲阜师范大学 2010
[4]动词后“上”“下”的语义结构与“V上”“V下”结构语义对立与趋同现象研究[D]. 岳凌.北京语言大学 2009
[5]趋向补语“下”的语法化过程及相关句法语义问题研究[D]. 卢莉.上海师范大学 2006
[6]动后“上”的语法化过程和“V上”结构的句法语义问题研究[D]. 潘海峰.上海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3599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3359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