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语篇承文改造实现的生成机制
发布时间:2021-08-27 07:03
本文以教学语篇为分析对象,描写教学语篇以互涉方式实现派生前后的面貌,考察语篇间发生的系列承启演变关系和承续路径。本文发现,交际动因制约着承文改造的全过程,包括语篇主体对教学语境的确认、承文场的构建、承文改造手段的选取、教学前文本通过系列改造实现为承文本的互文路径等。本文认为,教学语篇的承文改造是教学过程必有的、重要的环节,是语篇主体在教学语境中追求互动效应的言语行为。本文通过构建教学承文场,分析教学语篇承文实现的改造行为和制约因素,归结出教学承文本生成与获取良好教学效应的普适性规律。
【文章来源】:当代修辞学. 2020,(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6 页
【部分图文】:
《目连救母》语篇承续路径
姚远(2017b)根据语篇实际进入教学语境的先后次序构建了教学语篇互文空间,本文略做调整后引用如下:从图2可以看出,在构成教学语篇互文空间的各种关系中,承文派生关系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因为“课前”“课中”“课后”这三个环节是随着教学行为的推进而展开的,环环相扣,在此过程中所依次生成的语篇之间自然也是一脉相承,具有明显的承启关系、明确的改造方式和清晰的派生路径,能鲜明地体现承文性的演变轨迹和理论特征。
《腰缠万贯》教学承文场3:前文本b、前文本c?承文本d1、承文本d2各语篇之间的承续路径如下图:上图中直线箭头表示语篇的承续路径。竖直线右侧为《腰缠万贯》教学语篇承文空间,左侧的a2’原不属于教学语篇,故用虚线方框标注。图中的教学承文场用圆角方框标出,带方括号数字[1][2][3]分别表示《腰缠万贯》教学承文场1、2、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正、副文本互文性的学位论文:呈现形式及安全边际[J]. 谭学纯. 当代修辞学. 2019(03)
[2]互文语篇理论视域下的语篇副文本系统研究——以学术著作语篇副文本系统为例[J]. 王志军. 当代修辞学. 2018(03)
[3]教学语篇的承文性研究[J]. 姚远. 当代修辞学. 2017(03)
[4]基于篇际关系的承文性研究[J]. 姚远.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2)
[5]谈谈语体学研究的方法问题[J]. 李熙宗. 当代修辞学. 2016(06)
[6]系统中的对立——谈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基础[J]. 陈平. 当代修辞学. 2015(02)
[7]文本解读范式探析[J]. 祝克懿. 当代修辞学. 2014(05)
[8]互文性理论的多声构成:《武士》、张东荪、巴赫金与本维尼斯特、弗洛伊德[J]. 祝克懿. 当代修辞学. 2013(05)
[9]词语、对话和小说[J]. 朱莉娅·克里斯蒂娃,祝克懿,宋姝锦. 当代修辞学. 2012(04)
[10]元语篇与文学评论语篇的互动关系研究[J]. 祝克懿. 当代修辞学. 2011(03)
本文编号:3365895
【文章来源】:当代修辞学. 2020,(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6 页
【部分图文】:
《目连救母》语篇承续路径
姚远(2017b)根据语篇实际进入教学语境的先后次序构建了教学语篇互文空间,本文略做调整后引用如下:从图2可以看出,在构成教学语篇互文空间的各种关系中,承文派生关系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因为“课前”“课中”“课后”这三个环节是随着教学行为的推进而展开的,环环相扣,在此过程中所依次生成的语篇之间自然也是一脉相承,具有明显的承启关系、明确的改造方式和清晰的派生路径,能鲜明地体现承文性的演变轨迹和理论特征。
《腰缠万贯》教学承文场3:前文本b、前文本c?承文本d1、承文本d2各语篇之间的承续路径如下图:上图中直线箭头表示语篇的承续路径。竖直线右侧为《腰缠万贯》教学语篇承文空间,左侧的a2’原不属于教学语篇,故用虚线方框标注。图中的教学承文场用圆角方框标出,带方括号数字[1][2][3]分别表示《腰缠万贯》教学承文场1、2、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正、副文本互文性的学位论文:呈现形式及安全边际[J]. 谭学纯. 当代修辞学. 2019(03)
[2]互文语篇理论视域下的语篇副文本系统研究——以学术著作语篇副文本系统为例[J]. 王志军. 当代修辞学. 2018(03)
[3]教学语篇的承文性研究[J]. 姚远. 当代修辞学. 2017(03)
[4]基于篇际关系的承文性研究[J]. 姚远.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2)
[5]谈谈语体学研究的方法问题[J]. 李熙宗. 当代修辞学. 2016(06)
[6]系统中的对立——谈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基础[J]. 陈平. 当代修辞学. 2015(02)
[7]文本解读范式探析[J]. 祝克懿. 当代修辞学. 2014(05)
[8]互文性理论的多声构成:《武士》、张东荪、巴赫金与本维尼斯特、弗洛伊德[J]. 祝克懿. 当代修辞学. 2013(05)
[9]词语、对话和小说[J]. 朱莉娅·克里斯蒂娃,祝克懿,宋姝锦. 当代修辞学. 2012(04)
[10]元语篇与文学评论语篇的互动关系研究[J]. 祝克懿. 当代修辞学. 2011(03)
本文编号:33658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3365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