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现代汉语刀具动词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8 13:44
  动词的研究逐渐受到语言学家的重视,其中也涉及到了一些刀具动词,但研究较分散,多集中于对个别使用率较高的刀具动词的研究,目前还没有专门研究刀具动词的著作或文献。本文旨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刀具”动词中的“切、割、削、刮、剔、砍、劈”,从语义、语用和语法等方面对其进行细致、深入的梳理和考察。全文由五个章节构成。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对象及内容、确定了研究目的与意义,说明了目前语言学界的研究现状、明确了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二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查阅相关辞书,对刀具动词的范围进行界定,并指明本篇论文研究的范围。同时对“切、割、削、刮、剔、砍、劈”的词义进行分析,根据使用刀具的类型对其进行分类,后考察《现代汉语频率词典》中出现的13个刀具动词在CCL语料库以及语料库在线中的使用频率。第三章着重考察梳理刀具动词“切、割、削、刮、剔、砍、劈”的义项以及各个动词在词典中释义,根据重新考察详解7个刀具动词的词义。运用配对比较法对“切、割、削、刮、剔、砍、劈”两两逐一比较。考察两两动词之间最显著的区别特征以及哪些刀具动词之间区别难度较大、并分析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第四章对刀具动词“切、割、... 

【文章来源】:延边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现代汉语刀具动词研究


图1)为“切l”的移动过程意象图式

意象图式,引申义,义项


面考察“切2”的意象图式。??“切2”的意象图式(图2)??V??(图2)为“切2”的移动过程意象图式。“切2”是在“切1”的意象图式中??发展而来的。从“切1”对整块物体的切断发展出对部分的切分义项“切2”。(图??2)指“A施加力于Ti使其与T2接触,并从S、P、G相交的点处经过”。从“切??2”的移动过程可以看出,“切2”凸显的是结果。??4.?1.?2?“切”引申义??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的释义以及收集到的相关语料,重新对??“切”的义项进行细致划分。下面将根据引申义与本义的关系远近,由近引申义??至远引申义的顺序排列“切”的引申义。??A.?“切”表示“中断”??(1)

意象图式,引申义,转喻,义项


“切”表示“靠近”。例(25)指接近市场内部“百姓”,进而感受整个市场的变化。例(26)与生活进行接触。两个例句都表现从接触到进一象图式、引申义及转喻和隐喻??七版)》中“割”有两个义项:①用刀截断。②引申出来的整体到部分的隐喻。??意象图式??义便是对实心物体进行缓慢切分。“割”的构成客体(刀具)、致使力、被使者、移动和路径。图式。??“割”的意象图式(图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变化类动词与致使-起动变式的互动机制研究[J]. 黄媛媛,陈莉萍.  现代外语. 2018(02)
[2]汉语中一种特殊的受事宾语——再“说说汉语的‘脖子’”[J]. 金奉民.  汉语学习. 2017(06)
[3]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汉语转喻分类研究[J]. 郭英森.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6(08)
[4]“部分–整体”转喻中语义冲突的形式化描写[J]. 王恩旭,丁崇明.  逻辑学研究. 2016(02)
[5]从有界性看日汉语致使移动和致使变化的表达方式[J]. 王轶群.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13(04)
[6]切刻动词及其变式[J]. 毛佳玳.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8)
[7]表移动义“切”类动词的句法语义问题[J]. 潘泰.  汉语学习. 2012(04)
[8]“持拿”义动词的演变模式及认知解释[J]. 黄晓雪.  语文研究. 2010(03)
[9]基于意象图式的动词“穿”的多义体系及意义连接机制[J]. 朱彦.  语言科学. 2010(03)
[10]原型理论框架下的转喻研究[J]. 杨凤平.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博士论文
[1]认知构式语法视阈下的致使移动句研究[D]. 骆蓉.浙江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汉韩语动词“放”和“(?)”的语义对比研究[D]. 曹瑛珠.延边大学 2017
[2]现代汉语咀嚼类动词研究[D]. 罗梅琳.延边大学 2016
[3]现代汉语使役性心理动词研究[D]. 查林秀.延边大学 2015
[4]现代汉语持具类单音节手部动词研究[D]. 张瑜.南京林业大学 2015
[5]现代汉语“挖掘”类单音节动词与名词宾语的搭配变异研究[D]. 李美芳.湖南大学 2013
[6]现代汉语“拿”类单音节手部动词研究[D]. 刘倩忠.南京师范大学 2011
[7]现代汉语持具类手部动词的句法语义研究[D]. 王婷.南京师范大学 2011
[8]汉韩放置类动词配价对比研究[D]. 李燕.延边大学 2009
[9]汉韩索取类动词配价对比研究[D]. 朴花艳.延边大学 2009
[10]工具成分和材料成分的比较研究[D]. 陈宗菊.苏州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3686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33686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c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