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枯槁之美的文化内涵及发生——兼从“枯”的造字理念入手

发布时间:2021-09-15 14:39
  中国古人崇尚生命和生命之美。"枯槁"虽具有死亡和消极意义,却在文学和艺术领域形成了典型的"枯槁之美"。关于它的发生、文化渊源以及发展过程尤其值得关注。通过梳理发现,其内涵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枯槁之美"还没有获得审美内涵;第二阶段审美内涵初步发生,集中展现为对生命的眷顾;第三阶段其内涵出现大拓展,展现出偏重高古、崇尚荒寒和道家属性。这些内涵都有相关的文化渊源,也与宋代特定的文化特征、审美倾向以及苏轼的贡献有关。同时,对"枯"的字义追溯,是深入探讨枯槁之美发生机制不容忽视的视角。"古"的字义承载着枯槁之美的文化基因,"枯"的造字理念暗含着枯槁之美两种不同的发生机制。 

【文章来源】: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3)CSSCI

【文章页数】:12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古典美学的生命精神[J]. 余开亮.  美与时代(下). 2018(08)
[2]论隐士与中国隐逸文化[J]. 史冬青.  山东社会科学. 2017(06)
[3]从终南山隐逸现象看隐士涵义的古今转化[J]. 蒋波.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4)
[4]中国传统美学之生命意识与“本真”诉求[J]. 李天道,侯李游美.  社会科学研究. 2013(06)
[5]从郭畀《枯槎幽篁图》卷看枯木竹石之传统[J]. 陈洁.  上海文博论丛. 2010(04)
[6]论宋诗的荒寒意境[J]. 陶文鹏.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2)
[7]论中国画的荒寒境界[J]. 朱良志.  文艺研究. 1997(04)



本文编号:33962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33962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84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