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众本位:精准扶贫政治标语口号的视角转换与社工理念嵌入
发布时间:2021-09-22 11:11
本文通过收集和分析各地扶贫标语口号,发现以往扶贫标语口号产生一系列问题背后的原因是"受众本位"理念缺失。借助传播学"受众本位"的理念,反思过去由上至下、传者本位式的扶贫标语口号存在的问题和带来的影响,同时反思作为跨越政治学、经济学和传播学的扶贫政治标语口号,如何才能够把社会动员、引导、教育的功能和激发受众参与、群体自信和去污名化的功能结合起来。在"受众本位"的基础上,社会工作中"互为主体"的服务理念,为扶贫政治标语改良提供了有用的参考,让扶贫政治标语更能够"上口""入脑"和"入心"。
【文章来源】: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35(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5 页
【部分图文】:
卡茨“使用与满足”基本模型(6)
“传者本位”标语口号作用原理图
如图3所示,可以把传者本位和受众本位看成是光谱的两端。在光谱的右侧,以传者为本位,代表传统的、保守的、控制型的传播手法;而在光谱的左侧,强调受众本位,代表现代的、自由的、开放的传播手法。从右走向左的过程中,就像是天平的两端,需要把握过程当中的度,才能够维持天平的平衡。而至于如何把握过程当中的“度”,不至于让天平跌向另外一个极端。社会工作常用互为主体的理念,鼓励不同主体之间平等对话、真诚地互动和相互之间投入性理解,它像一个可以调解的砝码,实现了两端之间的动态平衡。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对宣传标语散滥说不[J]. 潘铎印. 群众. 2019(09)
[2]后现代语境下再识社会工作服务对象[J]. 钟耀林,王笃强.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2)
[3]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内涵、动力与路径分析[J]. 张瑜.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4)
[4]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J]. 戚学祥,钟红. 探索. 2014(02)
[5]走向承认:中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方向[J]. 王思斌. 河北学刊. 2013(06)
[6]标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J]. 杨帆. 学理论. 2012(02)
[7]政府政策中政治标语的效用研究——以贵州省毕节市海子街镇的分析为例[J]. 顾松,金玉龙,林浩. 改革与开放. 2011(16)
[8]政治传播视野: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中的国家理念析论——以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良性互动为理论基点[J]. 荆学民,李彦冰.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0(11)
[9]手机媒体的使用与满足理论研究[J]. 汪玉辉. 今传媒. 2010(08)
[10]“使用与满足”理论与互联网环境下的文献接受[J]. 林雅萍.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6)
博士论文
[1]标语与口号:一种动员模式的考察[D]. 韩承鹏.复旦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论中国现代政治标语、口号中的暴力美学[D]. 朱贝伦.华南理工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403663
【文章来源】: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35(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5 页
【部分图文】:
卡茨“使用与满足”基本模型(6)
“传者本位”标语口号作用原理图
如图3所示,可以把传者本位和受众本位看成是光谱的两端。在光谱的右侧,以传者为本位,代表传统的、保守的、控制型的传播手法;而在光谱的左侧,强调受众本位,代表现代的、自由的、开放的传播手法。从右走向左的过程中,就像是天平的两端,需要把握过程当中的度,才能够维持天平的平衡。而至于如何把握过程当中的“度”,不至于让天平跌向另外一个极端。社会工作常用互为主体的理念,鼓励不同主体之间平等对话、真诚地互动和相互之间投入性理解,它像一个可以调解的砝码,实现了两端之间的动态平衡。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对宣传标语散滥说不[J]. 潘铎印. 群众. 2019(09)
[2]后现代语境下再识社会工作服务对象[J]. 钟耀林,王笃强.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2)
[3]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内涵、动力与路径分析[J]. 张瑜.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4)
[4]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J]. 戚学祥,钟红. 探索. 2014(02)
[5]走向承认:中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方向[J]. 王思斌. 河北学刊. 2013(06)
[6]标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J]. 杨帆. 学理论. 2012(02)
[7]政府政策中政治标语的效用研究——以贵州省毕节市海子街镇的分析为例[J]. 顾松,金玉龙,林浩. 改革与开放. 2011(16)
[8]政治传播视野: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中的国家理念析论——以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良性互动为理论基点[J]. 荆学民,李彦冰.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0(11)
[9]手机媒体的使用与满足理论研究[J]. 汪玉辉. 今传媒. 2010(08)
[10]“使用与满足”理论与互联网环境下的文献接受[J]. 林雅萍.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6)
博士论文
[1]标语与口号:一种动员模式的考察[D]. 韩承鹏.复旦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论中国现代政治标语、口号中的暴力美学[D]. 朱贝伦.华南理工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4036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3403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