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连结构、语义及生成机制的认知阐释
发布时间:2021-11-05 23:10
梳理1980年以来近四十年拈连的研究成果,分析其研究价值与缺失,结合当前辞格研究的跨学科探索及相关研究成果,探寻拈连辞格的再解释空间。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认知语言学的一些理论对拈连结构、语义进行了再探讨,并用构式理论解释拈连的构式特征,用构式压制理论分析了拈连的生成机制。拈体和拈词间的语义冲突是拈连构式压制的动因,前项中的原型语法构式是压制者,后项中的拈体是被压制者,压制者和被压制者合力作用,才能成功实现拈连的构式压制。构式压制是有条件的:前后项所陈述的事件要有一定的关联性,句法结构类型或句法语义关系要基本保持一致。论文最后以“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为例,分析了转喻式“V的不是A,是B”这种非典型拈连的结构、语义及生成理据,希望能够为汉语修辞的传统品种——拈连辞格研究在当代学术背景下的多元探讨提供一个尝试性的分析个案。
【文章来源】: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16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近四十年拈连研究成果综述
一、拈连结构研究
二、拈连分类研究
三、拈连与其他辞格的比较研究
四、拈连与英语中Zeugma、Syllepsis的比较研究
五、拈连在不同语体中的运用研究
六、拈连的产生机制研究
第二节 近四十年拈连研究成果的价值与缺失
一、近四十年拈连研究成果的价值
二、近四十年拈连研究成果的缺失
第三节 辞格研究的跨学科探索及拈连研究的再解释空间
一、辞格研究的跨学科探索及相关研究成果
二、辞格研究跨学科探索格局中拈连的再解释空间
第四节 选题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引例说明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引例说明
第一章 拈连结构再探讨
第一节 拈连结构要素和结构项
一、结构要素:本体、拈体和拈词
二、结构项:前项、后项
第二节 拈连句法结构类型
一、主谓式拈连
二、述宾式拈连
三、述补式拈连
四、偏正式拈连
第三节 原型范畴解释框架中的拈连分类
一、典型拈连
二、非典型拈连
小结
第二章 拈连语义再探讨
第一节 本体、拈体和拈词的句法语义关系
一、主谓式拈连的句法语义关系
二、述宾式拈连的句法语义关系
三、述补式拈连的句法语义关系
四、偏正式拈连的句法语义关系
第二节 本体和拈体的语义联系
第三节 本体和拈体的语义特征
一、本体、拈体和拈词间的超常语义搭配
二、本体、拈体和拈词的共现方式及语义特征
小结
第三章 拈连生成的认知阐释
第一节 拈连的构式特征
一、拈连构式分析的理论依据
二、拈连前项的构式特征:语法构式
三、拈连后项的构式特征:修辞构式
第二节 拈连的生成机制:构式压制
一、拈连中的压制者和被压制者
二、拈连中的构式压制过程
小结
第四章 个案分析:转喻式“V的不是A,是B”之结构、语义和生成理据
第一节 表达格式“V的不是A,是B”结构、语义分析
一、传统表达格式“V的不是A,是B”结构、语义分析
二、新型表达格式“V的不是A,是B”结构、语义分析
第二节 转喻式“V的不是A,是B”之拈连分析
一、转喻式“V的不是A,是B”是拈连
二、转喻式“V的不是A,是B”是非典型拈连
第三节 转喻式“V的不是A,是B”的生成理据
一、转喻式“V的不是A,是B”构式压制的认知动因
二、转喻式“V的不是A,是B”构式压制的认知基础
小结
结语
一、主要观点
二、创新点
三、不足之处
四、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附录1 拈连用例
附录2 国内拈连研究论文目录索引(1980-2017)(含硕、博士论文)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因果压制式的语义类型、生成机制及构式特征[J]. 李延波.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7(03)
[2]再析“一体二格式拈连”[J]. 谢英.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7(01)
[3]构式语法的理论路径和应用空间[J]. 施春宏. 汉语学报. 2017(01)
[4]构式的观念:逻辑结构和理论张力[J]. 施春宏.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4)
[5]理论与现象:当代修辞学研究的五十个问题(下)[J]. 胡范铸. 当代修辞学. 2016(03)
[6]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J]. 陆俭明. 当代修辞学. 2016(01)
[7]关于拈连辞格及其构件的重新界说[J]. 余伟,李洁.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01)
[8]广告中成语仿拟的偏离现象及其认知修复[J]. 杨勇飞. 湖南商学院学报. 2015(06)
[9]构式压制现象分析的语言学价值[J]. 施春宏. 当代修辞学. 2015(02)
[10]现代汉语“数+量+形”结构的机制和动因——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J]. 吴春相. 当代修辞学. 2015(01)
博士论文
[1]通感研究[D]. 高志明.福建师范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轭式搭配的认知分析[D]. 徐丹.江西师范大学 2014
[2]关于汉语拈连辞格的研究[D]. 吴月皎.华侨大学 2014
[3]拈连修辞的联结动因和语义构建的认知语法研究[D]. 申少帅.河南大学 2011
[4]汉语拈连辞格的认知研究[D]. 高国卿.长春理工大学 2011
[5]黑话的自主—依存模式解读[D]. 李轶男.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1
[6]诗词生成的自主—依存模式分析[D]. 黄秀华.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9
[7]对几种常用汉语修辞格的认知研究[D]. 张晓枫.四川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478682
【文章来源】: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16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近四十年拈连研究成果综述
一、拈连结构研究
二、拈连分类研究
三、拈连与其他辞格的比较研究
四、拈连与英语中Zeugma、Syllepsis的比较研究
五、拈连在不同语体中的运用研究
六、拈连的产生机制研究
第二节 近四十年拈连研究成果的价值与缺失
一、近四十年拈连研究成果的价值
二、近四十年拈连研究成果的缺失
第三节 辞格研究的跨学科探索及拈连研究的再解释空间
一、辞格研究的跨学科探索及相关研究成果
二、辞格研究跨学科探索格局中拈连的再解释空间
第四节 选题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引例说明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引例说明
第一章 拈连结构再探讨
第一节 拈连结构要素和结构项
一、结构要素:本体、拈体和拈词
二、结构项:前项、后项
第二节 拈连句法结构类型
一、主谓式拈连
二、述宾式拈连
三、述补式拈连
四、偏正式拈连
第三节 原型范畴解释框架中的拈连分类
一、典型拈连
二、非典型拈连
小结
第二章 拈连语义再探讨
第一节 本体、拈体和拈词的句法语义关系
一、主谓式拈连的句法语义关系
二、述宾式拈连的句法语义关系
三、述补式拈连的句法语义关系
四、偏正式拈连的句法语义关系
第二节 本体和拈体的语义联系
第三节 本体和拈体的语义特征
一、本体、拈体和拈词间的超常语义搭配
二、本体、拈体和拈词的共现方式及语义特征
小结
第三章 拈连生成的认知阐释
第一节 拈连的构式特征
一、拈连构式分析的理论依据
二、拈连前项的构式特征:语法构式
三、拈连后项的构式特征:修辞构式
第二节 拈连的生成机制:构式压制
一、拈连中的压制者和被压制者
二、拈连中的构式压制过程
小结
第四章 个案分析:转喻式“V的不是A,是B”之结构、语义和生成理据
第一节 表达格式“V的不是A,是B”结构、语义分析
一、传统表达格式“V的不是A,是B”结构、语义分析
二、新型表达格式“V的不是A,是B”结构、语义分析
第二节 转喻式“V的不是A,是B”之拈连分析
一、转喻式“V的不是A,是B”是拈连
二、转喻式“V的不是A,是B”是非典型拈连
第三节 转喻式“V的不是A,是B”的生成理据
一、转喻式“V的不是A,是B”构式压制的认知动因
二、转喻式“V的不是A,是B”构式压制的认知基础
小结
结语
一、主要观点
二、创新点
三、不足之处
四、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附录1 拈连用例
附录2 国内拈连研究论文目录索引(1980-2017)(含硕、博士论文)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因果压制式的语义类型、生成机制及构式特征[J]. 李延波.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7(03)
[2]再析“一体二格式拈连”[J]. 谢英.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7(01)
[3]构式语法的理论路径和应用空间[J]. 施春宏. 汉语学报. 2017(01)
[4]构式的观念:逻辑结构和理论张力[J]. 施春宏.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4)
[5]理论与现象:当代修辞学研究的五十个问题(下)[J]. 胡范铸. 当代修辞学. 2016(03)
[6]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J]. 陆俭明. 当代修辞学. 2016(01)
[7]关于拈连辞格及其构件的重新界说[J]. 余伟,李洁.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01)
[8]广告中成语仿拟的偏离现象及其认知修复[J]. 杨勇飞. 湖南商学院学报. 2015(06)
[9]构式压制现象分析的语言学价值[J]. 施春宏. 当代修辞学. 2015(02)
[10]现代汉语“数+量+形”结构的机制和动因——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J]. 吴春相. 当代修辞学. 2015(01)
博士论文
[1]通感研究[D]. 高志明.福建师范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轭式搭配的认知分析[D]. 徐丹.江西师范大学 2014
[2]关于汉语拈连辞格的研究[D]. 吴月皎.华侨大学 2014
[3]拈连修辞的联结动因和语义构建的认知语法研究[D]. 申少帅.河南大学 2011
[4]汉语拈连辞格的认知研究[D]. 高国卿.长春理工大学 2011
[5]黑话的自主—依存模式解读[D]. 李轶男.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1
[6]诗词生成的自主—依存模式分析[D]. 黄秀华.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9
[7]对几种常用汉语修辞格的认知研究[D]. 张晓枫.四川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4786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3478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