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词“百”大写作“伯”发覆
发布时间:2021-11-24 14:17
<正>数目词关涉钱谷之数,有时需要使用繁化的"大写字",以免字形混淆或后人篡改。差不多30年前,笔者负笈锦城,有幸师从项楚先生研治敦煌学。在项先生的影响熏陶下,我对俗文化尤其是俗语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校期间,写了一部题为《汉语俗字研究》的著作,书中有一篇《数目用大写字探源》的短文,①指出在公元4世纪前后(约当东晋末),人们已开始有意识地在券契中使用大写的数目字;到了公元五六世纪,这种用法进一步得到普及。但那篇短文只是泛论这种用法的起源,涉
【文章来源】: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3 页
【部分图文】:
1957年杭州出土的南宋临安府钱碑正背面⑤
其实,“百”的繁化大写字也许本来只作“伯”,二字同音通用。《广韵·陌韵》博陌切:“百,数名。”“伯”为该小韵代表字。而“佰”则在同一大韵莫白切小韵,与“百”异音。再溯及《广韵》之前的写本韵书,如斯2071号《切韵笺注》、故宫本《刊谬补缺切韵》、裴务齐正字本《刊谬补缺切韵》及蒋斧印本《唐韵残卷》,“百”“伯”二字同在陌韵博白反或博陌反小韵(皆以“伯”为该小韵代表字),此四书皆未收“佰”字。(2)所以当魏晋以后人们有意识地在券契中使用大写的数目字的时候,“伯”作为“百”的同音字(后来《切韵》系韵书的小韵代表字),自然就在首选之列了。试看下面的例子:69TKM48:9(a),10(a),16/5(a)《唐永徽元年(650)后付宋赟等物帐》:“以前总计得(贰)(肆)伯肆拾贰尺。”以下具体支出则作小写的“一千二百尺”“一百五尺”等等(《唐吐》2-166,见图1),可以推知总计时的“贰”“伯”“肆”等属于有意繁化的大写字。
北敦2496号《儭司唱儭得布支给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解放后杭州出土的一些宋代货币[J]. 费均. 文物. 1965(06)
本文编号:3516147
【文章来源】: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3 页
【部分图文】:
1957年杭州出土的南宋临安府钱碑正背面⑤
其实,“百”的繁化大写字也许本来只作“伯”,二字同音通用。《广韵·陌韵》博陌切:“百,数名。”“伯”为该小韵代表字。而“佰”则在同一大韵莫白切小韵,与“百”异音。再溯及《广韵》之前的写本韵书,如斯2071号《切韵笺注》、故宫本《刊谬补缺切韵》、裴务齐正字本《刊谬补缺切韵》及蒋斧印本《唐韵残卷》,“百”“伯”二字同在陌韵博白反或博陌反小韵(皆以“伯”为该小韵代表字),此四书皆未收“佰”字。(2)所以当魏晋以后人们有意识地在券契中使用大写的数目字的时候,“伯”作为“百”的同音字(后来《切韵》系韵书的小韵代表字),自然就在首选之列了。试看下面的例子:69TKM48:9(a),10(a),16/5(a)《唐永徽元年(650)后付宋赟等物帐》:“以前总计得(贰)(肆)伯肆拾贰尺。”以下具体支出则作小写的“一千二百尺”“一百五尺”等等(《唐吐》2-166,见图1),可以推知总计时的“贰”“伯”“肆”等属于有意繁化的大写字。
北敦2496号《儭司唱儭得布支给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解放后杭州出土的一些宋代货币[J]. 费均. 文物. 1965(06)
本文编号:35161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3516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