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结构助词“的”“地”“得”用法、误用类型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26 00:49
结构助词“的”“地”“得”是汉语语法研究长期以来的重要关注点,是在日常生活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词,目前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言虽然已经形成,但在结构助词方面并未达到完全统一。由于历史的原因,结构助词在当前仍然存在严重的被误用的现象,这种现象给书面交际带来了不少的弊端,结构助词之间的误用不仅削弱了汉语作为交际工具的作用,而且不规范的书面语言会造成计算机处理语言文字时的困难。因此进行结构助词误用方面的研究,对促进现代汉语语法方面的完善和语言数据化是十分有必要的。文章主要从结构助词的误用类型着手,从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纸质媒体等不同渠道搜集大量误用语料,先对误用语料进行一个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得出:结构助词“的”“地”“得”之间的误用主要以“地”误用为“的”为主,从传媒的级别来看,级别越低档次越低的传媒中,结构助词误用的现象最为严重,纸制媒体中的误用相对来说是最少的。根据对结构助词“的”“地”“得”误用的分析得出被误用的原因一是结构助词本身使用规则的复杂性;二是结构助词缺少统一规范化;三是语言环境的影响;四是使用者使用心理的影响。最后根据结构助词被误用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一是严谨编写教...
【文章来源】:长沙理工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2??从上面的简单统计可以看出,结构助词在歌词中产生的误用类型其中以“的”误用??为“地”居多,排在第二的是“得”误用为“的”,排在最后的是“的”误用为“地”
图3??17??
图8??2.从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通过上面简单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在以汉语为母语的使用者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现代汉语中词语误解误用现象的类型、原因及后果[J]. 张巍.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6)
[2]影视作品中“的”“得”“地”混用现象探究[J]. 郭文靖,朱丽师. 汉字文化. 2015(06)
[3]作为后置介词的“的”[J]. 完权. 当代语言学. 2015(01)
[4]从留学生的语用偏误看对外汉语口语教学[J]. 祁琳.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1(01)
[5]与结构助词“的”有关的偏误分析[J]. 夏迪娅·伊布拉音.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10(03)
[6]浅谈结构助词“的”的对外汉语教学[J]. 于茜.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9(12)
[7]“的”和“的”字结构[J]. 石定栩. 当代语言学. 2008(04)
[8]现代汉语结构助词“的”来源问题研究[J]. 李振中,肖素英. 北方论丛. 2008(03)
[9]结构助词“的”“地”“得”用法分析[J]. 刘雪梅. 现代语文. 2006(12)
[10]“的字词组”的句法分析[J]. 张念武. 外语学刊. 2006(02)
博士论文
[1]面向计算机的现代汉语“得”字研究[D]. 骆琳.华中科技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中小学生结构助词混用的情况考察[D]. 张慧敏.南昌大学 2014
[2]“之”的语法化[D]. 王俊.华中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519103
【文章来源】:长沙理工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2??从上面的简单统计可以看出,结构助词在歌词中产生的误用类型其中以“的”误用??为“地”居多,排在第二的是“得”误用为“的”,排在最后的是“的”误用为“地”
图3??17??
图8??2.从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通过上面简单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在以汉语为母语的使用者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现代汉语中词语误解误用现象的类型、原因及后果[J]. 张巍.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6)
[2]影视作品中“的”“得”“地”混用现象探究[J]. 郭文靖,朱丽师. 汉字文化. 2015(06)
[3]作为后置介词的“的”[J]. 完权. 当代语言学. 2015(01)
[4]从留学生的语用偏误看对外汉语口语教学[J]. 祁琳.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1(01)
[5]与结构助词“的”有关的偏误分析[J]. 夏迪娅·伊布拉音.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10(03)
[6]浅谈结构助词“的”的对外汉语教学[J]. 于茜.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9(12)
[7]“的”和“的”字结构[J]. 石定栩. 当代语言学. 2008(04)
[8]现代汉语结构助词“的”来源问题研究[J]. 李振中,肖素英. 北方论丛. 2008(03)
[9]结构助词“的”“地”“得”用法分析[J]. 刘雪梅. 现代语文. 2006(12)
[10]“的字词组”的句法分析[J]. 张念武. 外语学刊. 2006(02)
博士论文
[1]面向计算机的现代汉语“得”字研究[D]. 骆琳.华中科技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中小学生结构助词混用的情况考察[D]. 张慧敏.南昌大学 2014
[2]“之”的语法化[D]. 王俊.华中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5191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3519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