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国内修辞学界对国际主流论辩理论术语的误解和误译
发布时间:2021-12-24 08:32
继国内逻辑学界吸收国际主流论辩理论成果充实逻辑学研究和教学内容之后,修辞学界近来也开始推动修辞学的"论辩转向",其重要标志是发表了对国际论辩研究领军学者的系列访谈。然而,由于修辞学人理论储备不足,加之缺少斟酌和严谨,所发表的访谈文章和译文有不少对论辩理论专业术语的误解和误译,比如argument,pragmatic(pragma),commitment,effectiveness(effective),symbolic logic等等。对此,有必要辨析和厘清,以确保修辞学的"论辩转向"走在正确轨道上。
【文章来源】: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42(03)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一、argument:“论点”还是“论证”?
二、Pragmatic:“实用(的)”还是“语用(的)”?
三、commitments:“义务”还是“承诺”?
四、effectiveness:“有效性”还是“实效性”?
五、其他翻译问题
(一)Logical Self-Defense:《逻辑自洽》还是《合乎逻辑的自卫》?
(二)Manifest Rationality:《显然的理性》还是《明白显示的合理性》?
(三)symbolic logic:“象征逻辑”还是“符号逻辑”?
(四)rhetorical situation:“论辩情境”还是“修辞情境”?
(五)strategic maneuvering:“策略性操控”还是“策略机动”?
(六)topic:“话题”还是“论题”?
(七)argument invention:“论辩话语发明”还是“论证发明”?
(八)“非逻辑课程”?
(九)“论证型式”这个概念是谁提出来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非形式逻辑早期思想对修辞的忽视及其历史缘由——安东尼·布莱尔教授、罗夫·约翰逊教授访谈录[J]. 汪建峰,安东尼·布莱尔,罗夫·约翰逊. 当代修辞学. 2019(01)
[2]沃尔顿论辩理论的修辞学维度——道格拉斯·沃尔顿教授访谈录[J]. 汪建峰,道格拉斯·沃尔顿. 当代修辞学. 2019(01)
[3]介乎辩证理性与修辞有效性的论辩区间——弗朗斯·范·爱默伦教授访谈录[J]. 汪建峰,弗朗斯·范·爱默伦. 当代修辞学. 2019(01)
[4]当代西方论辩研究对修辞的回归——克里斯托弗·廷德尔教授访谈录[J]. 汪建峰. 当代修辞学. 2018(01)
[5]修辞论辩与受众的本质——关于论辩中受众问题的理解[J]. 克里斯托弗·廷德尔,汪建峰. 当代修辞学. 2018(01)
[6]西方古典修辞学和西方新修辞学[J]. 顾曰国.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0(02)
本文编号:3550161
【文章来源】: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42(03)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一、argument:“论点”还是“论证”?
二、Pragmatic:“实用(的)”还是“语用(的)”?
三、commitments:“义务”还是“承诺”?
四、effectiveness:“有效性”还是“实效性”?
五、其他翻译问题
(一)Logical Self-Defense:《逻辑自洽》还是《合乎逻辑的自卫》?
(二)Manifest Rationality:《显然的理性》还是《明白显示的合理性》?
(三)symbolic logic:“象征逻辑”还是“符号逻辑”?
(四)rhetorical situation:“论辩情境”还是“修辞情境”?
(五)strategic maneuvering:“策略性操控”还是“策略机动”?
(六)topic:“话题”还是“论题”?
(七)argument invention:“论辩话语发明”还是“论证发明”?
(八)“非逻辑课程”?
(九)“论证型式”这个概念是谁提出来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非形式逻辑早期思想对修辞的忽视及其历史缘由——安东尼·布莱尔教授、罗夫·约翰逊教授访谈录[J]. 汪建峰,安东尼·布莱尔,罗夫·约翰逊. 当代修辞学. 2019(01)
[2]沃尔顿论辩理论的修辞学维度——道格拉斯·沃尔顿教授访谈录[J]. 汪建峰,道格拉斯·沃尔顿. 当代修辞学. 2019(01)
[3]介乎辩证理性与修辞有效性的论辩区间——弗朗斯·范·爱默伦教授访谈录[J]. 汪建峰,弗朗斯·范·爱默伦. 当代修辞学. 2019(01)
[4]当代西方论辩研究对修辞的回归——克里斯托弗·廷德尔教授访谈录[J]. 汪建峰. 当代修辞学. 2018(01)
[5]修辞论辩与受众的本质——关于论辩中受众问题的理解[J]. 克里斯托弗·廷德尔,汪建峰. 当代修辞学. 2018(01)
[6]西方古典修辞学和西方新修辞学[J]. 顾曰国.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0(02)
本文编号:35501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3550161.html